08版:声音周刊·风采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郭建华 放映机后的光影半生
· 徐立平 刀与火之歌
· 于洋 为生命奔跑
· 刘玲琍 无声世界的“闯入者”
 
正义网 | 返回检察日报首页 | 检察日报检索
上一篇   下一篇 2025年03月1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于洋 为生命奔跑
徐晴子 史少君

  

  

  

   于洋在病房中调整注射器。

  于洋的时间总是不够用,在神经内科,每一秒都是生与死的赛跑。23年间,她直面过太多生死考验,对护士的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开始为“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社会性问题奔走呼吁。她是护士,也是“战士”,始终奔跑在挽救生命的战场上。

  时间就是大脑

  神经内科的护士有多忙?每每被问到这个问题,4年前一天的场景就会在于洋的脑中重现。

  2021年5月13日,周四,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诊室。

  早上8时50分,一名患者前来就诊,表现为突发言语不清伴右侧肢体无力,接受问诊与查体后,当即被确诊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医生果断将其转至病区抢救室,开启静脉溶栓治疗流程。就在抢救工作紧张进行时,又有两名患者因突发脑卒中相继就诊,需要进行溶栓治疗。

  溶栓操作对于时间的要求极为严格,每耽误一秒,患者就会有190万个脑细胞出现坏死,且不可逆转。所以在神经内科有一句话——时间就是大脑。

  医护人员立即启动紧急预案,把握患者抢救时间窗、进行NIHSS评分、评估患者的适应证禁忌证、与家属沟通征得家属同意并签字……护士长于洋带领护士们与医疗团队默契配合,迅速将药品和抢救器材准备到位。

  9时23分,第一位患者进行溶栓。9时30分,第二位患者开始溶栓。9时38分,护士为第三位患者静脉输入溶栓药。

  10时38分,三位患者溶栓治疗相继顺利结束。原本存在言语含混、肢体抬举困难的患者,经过治疗后语言功能逐渐恢复,肢体活动基本正常。

  正当大家紧锣密鼓地处理病房护理工作时,16时,又有两名患者几乎同时进入神经内科进行溶栓治疗。

  “高强度、高密度,精神上高度紧张,那一天,全科室护理人员都忙得不可开交,甚至顾不上吃饭休息。”于洋至今回想起来仍免不了深吸一口气。这是她的一天,也是许多神经内科护士的一天。

  责任感、同理心与人文关怀

  在于洋看来,护士是一份精力和体力都需要“超长待机”的工作。白天,他们推着叮当作响的处置车来回穿梭,处理医生查房后调整的医嘱,把新增的治疗编入执行序列,沟通安抚因病痛而休息不好的患者……到了深夜,在各类监护仪器的闪烁中,护士们轻轻推开一扇扇门,逐床查看病人的情况,时不时还会听到病人和家属的小声抱怨。不知在哪个时刻,哪个监测仪会突如其来地发出尖锐报警声,接着是呼喊声、奔跑声、急救车的滑轮声,他们便又一次开始与死神赛跑。

  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是黑龙江首批28家急性脑卒中医疗救治定点医院,高强度、快节奏的抢救工作是这间医院的“日常”。2002年6月,于洋在这里开启了她的护理生涯。

  “我们经常比赛谁换气切套管和纱布更轻柔,能使患者不发生刺激性咳嗽,减轻他们的痛苦。”于洋说,如果她护理的患者皮肤被压红了,她就会陷入自责。如果因及时发现患者瞳孔的变化,而为其争取最佳抢救时机,她会有成就感。

  2015年7月,于洋被任命为神经内科四病区护士长,后又兼任护理部副主任。到今年,她已经在临床护理一线坚守了23个春秋。

  作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身兼教学重任的于洋非常关注护理人才培养的双重维度。她认为学生除了掌握静脉穿刺、急救设备操作等各项基础技能,更需要学会关心患者,理解患者的需求。“要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人文关怀。”于洋说。

  为护士发声

  2020年初,于洋主动请缨驰援武汉,担任黑龙江省第二批支援武汉抗疫医疗队副队长,带领团队承担重症患者护理工作。同年9月,因参与重大护理工作任务表现突出,于洋被授予“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这段经历,让她对护理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护士不依附于医生,他们之间是相互协作、相互支持的关系。”于洋介绍,护理学自2011年已成为独立的一级学科,护士有自己的学科领域,需要掌握专业护理技能、保持高强度工作所需的体能以及应对突发状况的敏锐判断力。护士和医生是医疗团队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角色,但很多人却将护士单纯地视作医生的助手,打针、发药、巡房,但这远非他们必备技能的全部。

  “护士在工作中更频繁地接触患者,面临更高的感染风险和职业暴露风险。”基于这些职业特性,她呼吁完善护士权益保障体系,加快制定护士法等。

  关注失能病患之困

  脑梗死、脑栓塞、帕金森……神经内科以接诊脑血管疾病患者为主,危重病患、卧床失能病人多,一些病患无法独立吃饭、穿衣、上厕所、洗澡等。于洋注意到,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在失能老人的照护需求面前已不堪重负,许多家庭正面临“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问题。

  因此,于洋建议加快出台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将更多失能者纳入长护险保障范围,进一步解决和满足失能人员的基本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服务需求。

  同时,由于社会上失能病患的照护需求量大,“网约护士”“上门护理师”等照护形式开始涌现。在2024年两会上,于洋提交了《关于全面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建议》。她认为,这种模式有助于破解千万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居家护理难题,但亟须建立统一的服务标准、质量监管体系和风险防控机制。“必须构建医疗机构、互联网平台、保险机构的三方协作机制,才能打通专业护理到家庭的‘最后一公里’。”于洋说。

  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标志着长护险从试点阶段向全国范围推广迈出了重要一步。

  “看到自己关注的问题、所提的建议被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我很开心。”于洋认为,随着我国60岁以上人口突破3亿,这项承载民生期待的制度创新,正在重塑老龄化社会的照护生态。

上一篇   下一篇
 

检察日报社简介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采编人员
正义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 1998-2008,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