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①:江津区珞璜镇碑亭社区联动卫生健康部门在社区设立疫苗接种站。
图②:群众持电子社保卡在图书馆借阅书籍。川渝174家图书馆实现了持卡通借通还。
图③:供外卖小哥、环卫工人等充电和休息的“一卡通”爱心驿站。
群众持社保卡在江津区珞璜镇碑亭社区食堂用餐,老年人刷社保卡可自动识别年龄层次,实现“无感认证”享受用餐优惠。
2025年1月1日起,四川和重庆两地居民,可持加载交通功能的社会保障卡(简称“社保卡”)在川渝两地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在纳入应用清单的两地图书馆、博物馆、旅游景区等文化和旅游场所,可持社保卡入馆借阅、入馆参观、入馆游览;在两地定点医疗机构就医、购药,发生的医疗费用,可实现持社保卡直接结算;在两地均可持社保卡领取各种惠农惠民补贴和社会保险待遇,等等。
为川渝两地居民带来这些福音的,是2024年9月下旬,重庆市和四川省人大常委会会议相继表决通过的《重庆市社会保障卡一卡通条例》和《四川省社会保障卡一卡通条例》(简称“两条例”)。这也是川渝两地人大常委会自2020年开展协同立法以来,同步立项、同步审议,并同步通过、同步施行的再次实践,为推动社保卡一卡多用、跨省通用,提供了法治保障。
新修订的立法法增加了“区域协同立法”条款,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可以协同制定地方性法规,在本行政区域或者有关区域内实施”。目前,京津冀、长三角、川渝等地已形成比较成熟的协同立法工作机制,在跨区域生态环保、大气污染防治、疫情联防联控、交通一体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贯彻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提供了制度支撑。
为什么要给一张卡立法
“更大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人民生活品质。”2024年1月24日,重庆市政府在该市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上作出的承诺,引起重庆市人大代表、时任綦江区监委主任,现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唐鹏程的共鸣,“目前成渝地区推进‘一卡多用’,‘川渝通办’已经取得良好成效,为两地群众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服务,但还应进一步深化。”
唐鹏程代表通过调研了解到,川渝两地常住人口有1.15亿人,劳动力达6700万人,农民工规模超3300万人,人口流动频率较高,公共服务需求巨大。由于缺乏法律保障、地区政策差异、部门信息壁垒等,形成了公共服务类卡码过多、互不通用、使用不便等问题,两地居民没有完全享受到社保卡带来的便利与实惠。为此,在重庆市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唐鹏程代表提交了《关于推进川渝社保卡居民服务“一卡通”建设的建议》,呼吁把社保卡从便民惠民的“畅销品”打造成“必需品”,真正实现“一卡在手,生活无忧”。
“以社保卡为载体建立居民服务‘一卡通’,在交通出行、旅游观光、文化体验等方面率先实现‘同城待遇’”,是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8月20日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提出的重要指示要求。
2018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在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雄安新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深圳建设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贵州闯新路等指导文件中,均提出建立(形成、推广、完善)以社保卡为载体的“一卡通”服务管理模式。2021年底,中央网信办印发《“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进一步提出建立居民服务“一卡通”有关要求。
目前,多省份已出台地方性法规,为社保卡“一卡通”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法治保障。2019年11月,海南省出台全国首部社保卡“一卡通”地方性法规,为逐步实现政府公共服务领域多卡合一、一卡通用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2022年5月,《江西省社会保障卡一卡通条例》出台,为逐步实现政务服务、居民服务、社会治理等全方位、多领域“一卡通”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2022年11月,湖北省十堰市出台全国首部地市级社保卡“一卡通”地方性法规《十堰市社会保障卡一卡通服务管理条例》。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健全全国统一的社保公共服务平台”。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2024年10月2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社保卡持卡人数13.86亿人,覆盖98.3%人口,已开通超过100项全国服务和1000余项各省市属地服务。
在加快推进社保卡居民服务“一卡通”建设进程中,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拿出了时间表:到2025年,省级“一卡通”普遍实现,区域“一卡通”形成趋势;到2027年,基本实现全国“一卡通”的目标。
协同立法如何推进
“让一卡通‘通’起来,是我们的立法目标。”重庆市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陈杰谈道,“一卡通”的“通”包括“一卡多(通)用”和“跨省通用”两个层面,而“跨省通用”,是指跨省市、跨地域,流动使用社保卡承载的功能和服务,即通异地、通外省。
为达到这一立法目标,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共同开展立法前期调研、论证、起草及征求意见工作;四川省和重庆市的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也都提前介入立法,牵头研究论证立法中的重大问题。
实现“一卡通用”“跨省通用”,工作千头万绪。为加速立法进程,2023年4月至11月,川渝两省市人大常委会组建专题调研组,先后赴重庆大足、潼南,四川成都、南充等区(市)县,以及上海、江苏等省市实地调研,共同研究立法体例、主要制度设计、立法进程安排及川渝协同方式等重点问题。
由于川渝两地及各自行政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立法启动时间、文本成熟度等立法基础有差异,需要不断地同步信息。2023年11月21日,川渝两省市人大常委会齐聚四川省遂宁市,就协同立法开展座谈研讨。
“当时,川渝各有一个版本的草案文本,对于具体的协同条文,大家还有不同意见。”重庆市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欧修权回忆,座谈会召开了整整一个下午,但双方意见还没有完全达成一致。当天晚上,川渝两省市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相关负责人又坐到一起,继续讨论社会保障卡一卡通协同立法的合作事项。会商一直持续到深夜。
“通过深入研讨,双方决定以一个版本为基础,然后在该基础上轮流改稿,比如第一次由重庆改稿,然后四川在我们修改的基础上又改,如此反复。”欧修权介绍,确定轮流改稿机制之后,协同立法就进行得更加顺畅了。此后,川渝立法团队在轮流改稿的过程中,多次探讨至深夜,充分论证各自体例的逻辑优势,此项协同立法工作初显成效,如条例名称,川渝两地议定保持一致,分别为《重庆市社会保障卡一卡通条例》《四川省社会保障卡一卡通条例》。
通过多次协商,两省市人大常委会在条例立法目的,一卡通法律地位、应用范围,政府职责、川渝两地协同机制等方面,进一步达成一致。而在立法进度方面,川渝两地人大常委会也将社保卡一卡通地方立法列入2024年立法审议项目,同步审议、同步通过、同步施行。此外,两省市人大常委会明确,在法规内容上可根据川渝两地实际情况,个别条文可以体现地方特色。
“一卡通用”怎样落到实处
“社保卡一卡通各项功能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欧修权介绍,目前,川渝两地在人社领域的服务项目已基本实现互通,医保结算功能也在全部三级医院和大部分二级医院实现互通,其他功能在各区、市、县之间略有不同。因此,川渝社保卡一卡通协同立法坚持渐进式、开放式、并行式原则,对社保卡一卡通立法中未写明的其他应用事项,实行清单化管理,明确由省级政府负责编制并动态调整。
这一理念在表决通过后的两条例中得到印证。《重庆市社会保障卡一卡通条例》和《四川省社会保障卡一卡通条例》同步规定,国家或者两地确定应当使用社保卡的公共服务领域,有关部门不再发放功能重复或者类似的民生服务卡、证、电子二维码。
这一规定从立法层面要求遏制发卡过多过滥的情况,避免“一人多卡,一事一卡”,且在川渝两地通用,社保卡将真正变成民生服务的“一卡通”。
同时,在川渝协同事项作出原则性规定的基础上,川渝两地的条例均明确要求推动社保卡在社会保障、医保费用结算、交通出行、旅游观光、文化体验等领域实现跨省通用。具体的应用领域和事项将依托两地的人力社保部门进行共同编制,报两地政府同意后向社会公布。至此,川渝以法治方式强化顶层设计,固化成功经验,加强互联互通,更好地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法治化支持和保障。
“川渝协同立法在民生领域,特别是社会建设领域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全程深度参与此次协同立法工作后,重庆市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陈杰展望,川渝立法机构在常态化协作、制度化推进过程中,将进一步拓展协同范围,共同制定更多法规,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
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负责人表示,四川人社部门将推动出台一系列务实管用的配套政策,制定全省社保卡一卡通工作指导意见,并会同省级相关部门出台行业用卡指导文件,完善社会保障卡一卡通管理运行机制。同时,聚焦群众普遍关注的领域,梳理各类线上线下用卡场景,会同省级相关部门编制社保卡应用目录清单和川渝用卡目录清单。加强一卡通制度建设,完善一卡通应用管理、经办服务、建设规范和技术标准等制度办法,健全社保卡制度体系。
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地也正在加快拓展社保卡在政务服务、交通出行、文化旅游、就医购药等民生服务领域的“一卡通”应用。以正在更换的第三代社保卡为例,该卡在原有的就医购药、跨省异地就医结算、失业登记、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基础功能上,已拓展景区购票、借阅图书、乘坐公交、惠民惠农财政补贴等新功能,使得社保卡的使用率越来越高,日均刷卡数超过200万次。
值得一提的是,为方便市民更换第三代社保卡,截至2024年8月底,川渝两地共同设立社保卡通办服务网点6042个,实行一站式服务,受理补换卡、激活社保卡银行账户等需求,累计提供社保卡通办服务55.57万次。针对行动不便的人群,有关部门还提供上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