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法治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守护候鸟“生命通道”
· 统筹推进荒漠化综合防治
· 图片新闻
· 广告
 
正义网 | 返回检察日报首页 | 检察日报检索
上一篇   下一篇 2024年12月2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守护候鸟“生命通道”
石佳 沈静芳 刘承烺

  

  

  

  

  

  

   2024年9月,内蒙古自治区新巴尔虎右旗检察院检察官在保护区内使用仪器检测水质。

  

  

  

   天鹅在乌兰诺尔湿地嬉戏。 图片摄影:彭清伟

  要点提示

  ●打击偷猎的同时,不仅要为“捕鸟人”找到创收途径,也要斩断深藏其后的非法买卖候鸟黑灰产业链。

  ●禁捕十余年,湖南蓝山当地的老百姓不仅不打鸟了,他们自发为候鸟熄灯的故事更成为了美谈。

  ●当鄱阳湖畔的人们在为保护候鸟家园如火如荼地努力时,东南沿海一带也打响了保卫湿地攻坚战。

  ●我国近年来相继出台的退耕还湿、退耕还湖、建立自然保护区等一系列强有力举措,为湿地保护筑起了一道坚实防线。

  ●为应对气候变化,鄱阳县林业部门和沿湖各乡镇联动合作,积极搭建“候鸟食堂”,专门预留数千亩稻田不予收割,作为冬季鸟群的“口粮”。

  鸟归巢,人归家。深秋,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两岸的候鸟忙碌了起来,它们梳理羽毛、呼朋引伴,开启南下越冬之旅。

  在河畔,记者邂逅了凌晨4点就蹲守在此,等待抓拍候鸟振翅欲飞瞬间的摄影师。带队的是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摄影协会主席于海永,20余年来,他踏遍山川湖泊,用镜头记录下当地的生态变迁。“我们今年拍到了东方白鹳,它对生态环境要求极为苛刻。以前这里是一片被狂风撕扯的荒漠,如今它能来此落脚,说明环境变好了。”

  环境好不好,候鸟会用翅膀“投票”。我国是世界上鸟类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全球有4条候鸟迁徙通道途经我国,几乎覆盖了我国的全部领土和领海。恰逢候鸟迁徙季,记者跟随候鸟飞行轨迹,从北方最大候鸟迁徙通道赤峰出发,北上呼伦贝尔,南下鄱阳湖,探寻世界上“最繁忙候鸟生命线”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通道“中国段”的保护路径。

  护飞行动

  从打击偷猎到推动“捕鸟人”转型

  候鸟迁徙,是出于求生本能的大冒险。在迁徙之旅中,有无数成鸟遇险坠落,又有无数雏鸟破壳新生,上演着生命的轮回更替与绵绵不息。

  四月不觉春已半。地处呼伦贝尔大草原腹地的呼和诺尔湖迎来成千上万只候鸟筑巢产卵。李某在钓鱼时发现湖边有大量野生鸟蛋,便捡拾回家,共计1910枚。其中60余枚被腌制,1848枚在海拉尔出售时被公安机关查获。最终,法院对李某判处刑罚,并判令其承担生态损害赔偿责任,在网上公开赔礼道歉。

  “我捡些鸟蛋也犯法?”这是李某到案后的提问,也道出了当地不少老百姓的疑惑。“大量捡拾国家保护的有重要生态、科学和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鸟蛋,会导致在呼和诺尔湖产蛋、孵化的候鸟群体性迁移,甚至放弃这块栖息地。”鄂温克族自治旗检察院检察官郭宏程作出解答。

  其实,在立法层面,我国对候鸟保护已搭建了较为完善的框架。2016年、2022年,我国两次修订野生动物保护法。2021年、2023年,又先后调整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目录》《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然而,徒法不足以自行。“由于法律意识淡薄,有些老百姓不知道捡鸟蛋也犯法。加大普法宣传力度是我们和检察机关的共同责任。”呼伦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宣教科负责人庞博说。

  当呼伦贝尔的草由绿转黄,就到了候鸟南迁时节。初秋时节,素有“千年鸟道”之称的湖南蓝山好不热闹。登高远眺,可见峰起云间、山色苍翠,鸟鸣阵阵不绝于耳。

  可谁能想到,这里曾经捕鸟卖鸟成风。“山里亮灯,说明有人进山打鸟了,捕鸟人运气好的时候,一晚上能打上百斤。”在当地村民记忆中,早年间,捕鸟人当晚在蓝山打的鸟,第二天上午就能端上广东的餐桌。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2012年10月,国家林业局(现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下发了《关于严防乱捕滥猎候鸟等野生动物非法活动的紧急通知》。同年12月,湖南省政府办公厅发文,要求严厉打击非法猎捕候鸟等野生动物行为,构建县乡村组和护林护鸟员上下联动的保护体系。从2013年起,蓝山县下发多个通告,重拳打击捕鸟违法行为。

  虽有政令出台,但“千年鸟道”的禁捕之路并非坦途。“每逢越冬候鸟迁徙季,还是会有人铤而走险,以身试法。”湖南省蓝山县检察院副检察长廖文锋介绍。“城里人山珍海味见多了,就想找农户买些野味尝尝鲜。我也知道打鸟犯法,可山里没有好营生,不打鸟怎么赚钱养家?”一名因捕鸟被抓获归案的犯罪嫌疑人曾这样无奈地向办案人员表示。

  禁捕,绝非易事。打击偷猎的同时,不仅要为“捕鸟人”找到创收途径,也要斩断深藏其后的非法买卖候鸟黑灰产业链。蓝山县相关行政机关“摸着石头过河”,探索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长效护鸟机制,出台技能培训、扶持自主创业、优先推荐就业等政策,推动“捕鸟人”转型走新路。

  候鸟迁徙路线漫长,跨度宽广。受行政区域分割的制约,候鸟在迁徙中存在“真空保护地带”。今年10月,湖南、湖北、江西、广东、广西五省(区)在蓝山县启动候鸟迁飞通道跨区域联合保护行动。“五省联合行动实现了信息紧密互通,各地能够实时掌握候鸟迁飞动态以及栖息地的变化等关键信息。”参加保护行动启动仪式的林草部门工作人员说。

  禁捕十余年,湖南蓝山当地的老百姓不仅不打鸟了,他们自发为候鸟熄灯的故事更成为了美谈。“很多候鸟都在夜间成群飞行,如果城市灯光太亮,候鸟会被光线迷惑、吸引,从而迷失方向。”廖文锋介绍,“晚8时30分许,蓝山全县15米以上的路灯、25米以上的高杆灯准时熄灯。当地群众也适时关闭街边店铺、商超的射灯和霓虹灯,避免扰乱候鸟迁徙。”

  安居工程

  从治污到守护湿地生物多样性

  鄱湖鸟,知多少?飞时遮尽云和月,落时不见湖边草。迁徙季,江西鄱阳湖畔,鸟群翻飞如浪,鸟鸣此起彼伏。

  驱车行至鄱阳湖南岸,就到了湿地资源十分丰富的进贤县。进贤县检察院检察官吴文清带着记者来到鄱阳湖流域金溪湖三阳集段红咀头水域,查看办案现场。“这里原来有一艘废船,重约10吨。当时,它大部分淹没在湖中,部分船体被淤泥埋在湖底,船身锈迹斑斑,船内还淤积了不少杂物。”

  吴文清介绍,废弃船只长期停留此处,对案涉水域船只航行、行洪、水生态都造成了严重影响。为推动问题解决,进贤县检察院建议相关行政部门做好废弃船只整治工作,修复湿地岸线。收到检察建议后,相关行政部门按照船主自愿原则,依法组织船舶拆解,已于今年6月将废弃船只清除完毕。

  如今,站在岸边极目远眺,这片水域不再有格格不入的废船,取而代之的是鸟飞鱼跃的诗意画卷。而这幅画卷的绘就,离不开另外一群人的努力。

  余会功是鄱阳县鄱阳湖候鸟保护协会会长,最近几天,鄱阳湖畔常常会出现他和会员们的忙碌身影。他们细心估算湖区新来了多少只候鸟,仔细查看湿地附近有没有天网、投毒、地夹等。他告诉记者:“协会目前已经有100多名会员了。我们在十年禁渔行动中发现,湖水退去之后露出很多废弃的渔网、地笼,这会导致一些鸟被网绞死,或者钻到地笼中出不来,我们就组织开展‘清网行动’,清理了3万余张网、救护了100余只候鸟。”

  当鄱阳湖畔的人们在为保护候鸟家园如火如荼地努力时,东南沿海一带也打响了保卫湿地攻坚战。只不过,这场攻坚战的“导火索”并非人为因素,而是外来物种入侵。

  江苏如东地处长江三角洲北翼,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极危物种勺嘴鹬的钟爱之地。然而,近些年外来物种互花米草成了“海滩霸主”,严重挤占勺嘴鹬的生存空间。

  “互花米草在沿海滩涂大面积连片疯长,会让珍稀濒危鸟类无法觅食、繁衍,长此以往将对生物多样性造成破坏。”当地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说。

  今年初,针对互花米草无序生长对珍稀鸟类栖息地造成损害的情况,如东县检察院开展行政公益诉讼立案,督促自然资源部门对互花米草等外来物种进行清理。当地自然资源部门按照上级部署,投入财政资金1.89亿元对6.5万余亩互花米草进行清理。目前已清理5万余亩,计划至明年末全部清理完毕。

  长期以来,湿地保护面临着“九龙治水”、跨地域协作等难题,要想治根本、利长远就离不开法治保障、制度支撑。2022年6月开始施行的湿地保护法,为加强湿地保护和修复提供了法律遵循。我国近年来相继出台的退耕还湿、退耕还湖、建立自然保护区等一系列强有力举措,为湿地保护筑起了一道坚实防线。

  今年7月26日,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顺利通过第46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评审,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评审词是这样写的:“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作为一个整体,对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迁徙水鸟保护有着不可替代的贡献。这一遗产的成功列入,对于保护具有全球重要性的人类共同遗产具有里程碑意义。”

  打造“候鸟食堂”

  从“人鸟争食”到“为鸟留食”

  在鄱阳湖,候鸟变“留鸟”早已不是新鲜事。候鸟钟情鄱阳湖,是因为当地政府和老百姓把“天边飞来客”当作“家人”,也给它们“添双筷子”。从“人鸟争食”到“为鸟留食”,鄱阳湖畔的人们作出了哪些努力?

  今年夏季以来,受持续高温干旱天气影响,鄱阳湖区域水位降至历史低位。水体面积的大量减少,导致鱼、虾、螺等水生生物数量锐减,将影响以此为食的候鸟越冬栖息。

  “为应对气候变化,鄱阳县林业部门和沿湖各乡镇联动合作,积极搭建‘候鸟食堂’,专门预留数千亩稻田不予收割,作为冬季鸟群的‘口粮’。”鄱阳县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主任刘道理介绍,“为了让农户不受损失,我们按照稻谷的市场行情进行相应生态补偿,得到了村民支持。”

  据统计,今年以来,鄱阳县当地已在候鸟重要觅食地预留水稻520亩,虾稻1000亩,采购玉米、稻谷5.6万斤,为越冬候鸟留足粮食。

  候鸟按时赴约,人类如期履约,这是人与鸟之间休戚与共的默契,更是守护生物多样性的必然选择。如今,这个美好的约定已越过万里山川,飞到了我国的海峡两岸、又飞到了更远的异国他乡。

  中华凤头燕鸥曾因杳无音信被普遍认为已灭绝。2008年,福建省观鸟协会会员与台湾省台北市野鸟学会会员相继在闽江河口湿地和马祖记录到中华凤头燕鸥身影。随后,一场持续16年的两岸保护合作行动开启。最新统计显示,2023年,全球中华凤头燕鸥数量已达221只,创历史新高。

  江西因白鹤不断联通世界。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俄罗斯克塔雷克国家公园分别位于白鹤种群迁徙线路上的两个端点。2021年12月,双方签订战略合作备忘录,共同加强白鹤的保护与监测,共享栖息地管理方法、经验以及白鹤监测数据,以“生态接力”守护途经两国的候鸟迁徙通道,也让沿线居民享受到绿色发展带来的福祉。

  “万里长空结对行”是大自然的盛景,也是候鸟奔赴下一个家的背影,人与鸟的故事、人与自然的故事将在迁徙通道上不断续写。

  

  

  

   扫码看视频

上一篇   下一篇
 

检察日报社简介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采编人员
正义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 1998-2008,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