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做守护公共利益和美好生活的坚实盾牌
· 团结奋斗启新程
· 制定检察公益诉讼法恰逢其时
· “派驻+巡回+科技”:从“物理叠加”走向“化学融合”
· 高墙内外,法律监督装上了“智慧大脑”
· “人工智能赋能检察办案的探索与实践”研讨会召开
· 图片新闻
 
正义网 | 返回检察日报首页 | 检察日报检索
上一篇   下一篇 2025年10月2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高墙内外,法律监督装上了“智慧大脑”
徐日丹 吴贻伙 王福兵

  “200多个监控点位,30多块屏幕,两名值守人员——传统的‘人盯屏’监管模式,难免百密一疏。如今,只要监控画面有异常,就会被检察院驻所检察室监控视频智能分析系统(下称‘检察AI视频分析系统’)捕捉下来。”面对记者的采访,安徽省无为市看守所所长马小山语气中带着兴奋。“从在押人员行为、监管人员操作到律师会见纪律,所有场景皆被纳入系统监管范围,这位不知疲倦的‘电子哨兵’,有力推动看守所管理规范化迈向了新台阶。”

  10月22日至23日,记者随最高人民检察院新闻办公室组织的“新时代法律监督工作巡礼·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媒体采访团,走进安徽省芜湖市检察机关,实地探访刑事执行检察工作如何以大数据赋能,进一步完善“派驻+巡回+科技”监督机制的生动实践。

  “传统法律监督模式很难应对数字时代的新问题和新风险,推动刑事执行检察与大数据深度融合,是回应时代之问、依法全面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的必然选择。比如,无为市检察院的探索充分证明,数字检察不仅是技术革新,更是驱动法律监督质效飞跃的‘关键变量’,让刑事执行检察工作在新征程上大有可为。”采访中,芜湖市检察院副检察长凤为武表示。

  在无为市看守所,驻所检察官每日的工作从查看“监督线索汇总”界面开始。“检察AI视频分析系统就像一位24小时在岗的驻所检察官,分秒间的监管乱象、违法违规行为,一个都逃不过它的‘眼睛’。”无为市检察院刑事执行检察部干警李建强指着监控大屏介绍道,系统覆盖包括执法行为、在押人员表现等在内的50余个关键监督点,具备违法违规线索自动识别、实时推送功能,构建了全天候、无盲区的智慧监督体系。对于系统推送的可疑线索,检察官核查后确认无问题的,可批量删除;对可能存在问题的,则归类标记,下载视频、打印文档以固定证据。

  为展示系统的监督实效,李建强当场调出了一条历史记录:画面中,一名律师会见时正在违规使用手机,整个过程被系统清晰捕捉。依据这条自动推送的线索,检察机关迅速核实并固定证据,随后向看守所发出检察建议,有效督促了会见管理的规范整改。这一幕,让在场记者直观感受到系统的监督威力。

  “它就像个‘自动瞄准器’。”李建强感慨道,“过去在视频海洋中寻找线索如同大海捞针,如今系统能自动锁定目标,几分钟内就完成初步发现,将驻所检察工作从低效的‘事后监督’升级为实时、高效、覆盖广泛的精准监督模式。”

  自今年5月上线以来,检察AI视频分析系统已累计推送可疑线索两万余条。令人欣慰的是,经过持续数据训练与监督点优化,系统日益智能成熟,日均推送量从初期的600余条降至200条至300条,极大减轻了审核压力。截至目前,通过人工复核,检察机关已成功发现并处理违规会见、单人提审、监区违规接打电话等11条有效线索,其中9条获即时口头提醒,5条经整理后书面通知看守所。

  在芜湖,科技赋能的法律监督不仅在“高墙内”发挥作用,更延伸至社区矫正领域。2024年7月,无为市检察院与芜湖市检察院紧密协作,共同搭建了“社区矫正对象违法犯罪及收监执行监督模型”,取得了良好的监督效果。

  “长期以来,信息壁垒形成的‘数据孤岛’,使得对社区矫正对象,特别是对违规违法、应收监人员的监督面临‘发现难、监督迟’的困境。上述监督模型深度融合了社区矫正、看守所、拘留所等多方数据,精准筛查‘应通知未通知、应收监未收监’的隐蔽线索。”无为市检察院检察官助理张志成介绍说。

  该模型在刘某收监执行监督案中展现出强大效能。刘某在社区矫正期间因吸食“笑气”被行政拘留,符合收监条件,但由于公安机关未将行政拘留决定告知司法行政部门与检察院,导致“社区矫正—行政拘留—收监执行”链条断裂。无为市检察院通过模型筛查出这一线索后,迅速建议司法局提请收监,并监督公安机关加强信息通报,共同筑牢社矫人员监管安全防线。

  模型应用至今,无为市检察院共发现监督线索50余条,根据核查发现的不当情形,向相关单位依法提出监督纠正意见,对12名严重违规的社区矫正对象建议收监执行,办案数同比上升80%。与此同时,该院通过建立“收监执行进度台账”实时跟踪监督,实现了从监督办案到系统治理的全流程闭环。

  记者采访了解到,针对社区矫正巡回检察中发现社区矫正对象未履行请假手续擅自外出,甚至出现再次违法犯罪行为的情况,芜湖市弋江区检察院联合镜湖区检察院探索建立“社区矫正对象脱管和再违法监督模型”,通过强化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和信息共享,打破数据壁垒,能够快速、精准发现社矫人员脱管和再违法等线索,形成监督合力,显著提升社区矫正监督质效。

  从海量监控画面中自动识别异常,到打破数据壁垒实现精准监督,记者深刻感受到,科技正悄然改变着传统的工作模式,让法律监督变得更加敏锐、精准、高效。在这场静默的变革中,芜湖市检察机关正在用科技之力破解监督难题,以数据赋能提升治理效能,让公平正义在每一个司法环节中得到更充分的彰显。

  

  

  

   扫码看视频

上一篇   下一篇
 

检察日报社简介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采编人员
正义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 1998-2008,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