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版:公益周刊·调查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大别山里“红绿古”新画卷
· 清流重现,村民心情舒畅
· 新植树木已扎稳长高
· 图片新闻
· 【公告】
 
正义网 | 返回检察日报首页 | 检察日报检索
上一篇   下一篇 2025年10月2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大别山里“红绿古”新画卷
刘立新 陈蔚

  

  

  

   信阳市平桥区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官排查古树名木生存隐患。

  大别山深处,淮河碧波映照着层叠的山峦,红色标语在古村落的墙面上静静诉说着历史。在这片兼具红色基因、绿色生态与古色文脉的土地上,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检察院的“检察蓝”以公益诉讼为笔,细细描摹着老区振兴的动人图景。

  从修复残损的“红军桥”到守护淮河的清澈碧波,从擦亮城阳城遗址的历史光泽到拯救百年古树,检察官们用一个个具有法治温度的故事,让“红绿古”三色资源在新时代充分彰显价值。

  红色守护

  革命记忆更加鲜活

  “桥的栏杆都加固好了,这下孩子们来参观,就更安全了!”平桥区震雷山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站在焕然一新的“红军桥”旁,向前来回访的平桥区检察院干警感慨道。河南省级革命文物“红军桥”,曾是当地群众心中的“红色地标”,却因常年缺乏维护,桥体斑驳、栏杆松动,成了危桥。

  转机始于一次红色资源大排查。2024年,平桥区检察院将革命文物保护纳入公益诉讼检察工作重点,干警们带着卷尺、相机,走遍辖区20余处革命遗址。当看到“红军桥”的破败模样时,该院公益诉讼检察部主任陈洁既吃惊又心痛:“绝不能让革命记忆跟着桥梁一起‘褪色’!”

  干警们连夜梳理法律依据,随后便向震雷山街道办事处和平桥区文广旅局制发检察建议。一场“文物抢救战”迅速打响:街道办邀请省级文物专家现场“把脉”,用钢管钢卡对桥体进行保护性加固,还安排专人每周巡查;区文广旅局量身定制修缮方案,多方奔走争取到69万元修护资金,重点修复桥面磨损、桥墩裂缝。

  如今,站在加固后的“红军桥”上,抚摸着崭新的防护栏杆,过往的革命故事仿佛更生动鲜活。

  同样感受到“检察温度”的,还有烈士杨文俊的后代。2024年夏,“益心为公”志愿者的一条线索,让平桥区检察院干警注意到了一座被遗忘的烈士墓:新四军五师排长杨文俊的墓因行政区划调整,从原罗山县划归平桥区上天梯非金属矿管理区,由于两地权责不清成了“三不管”地带,墓体破损、杂草没过膝盖,连一块像样的墓碑都没有。

  干警们顶着酷暑,先后走访10余名知情老人,同时查阅地方志,终于查清墓体权属。平桥区检察院据此向相关部门制发检察建议,还牵头召开联席会议,协调民政、退役军人事务等部门共同解决问题。

  2025年3月,国家级烈士陵园何家冲烈士陵园,迁来了杨文俊烈士的遗骸。崭新的墓碑上,“革命烈士杨文俊”七个大字熠熠生辉。

  绿色护航

  淮河安澜、耕地安全

  “这两亩地终于能重新种庄稼了,多亏了检察机关!”今年4月,平桥区平昌关镇村民王大爷蹲在自家田埂上,看着刚清理干净的耕地,脸上笑开了花。此前,平昌关镇中心校的污水直排周边农田,原本肥沃的耕地变得板结发黑,别说种庄稼,连野草都长得稀稀疏疏。

  接到群众反映后,平桥区检察院干警连续三天三次实地走访,用检测仪器取样分析,确认受污染土地为一般耕地,直接关系粮食安全。该院当即向平昌关镇政府制发检察建议,督促其履行土地管理和土壤污染防治职责。

  平昌关镇政府高度重视,立即组织人员清理污水管网,对受污染土壤进行翻耕、消毒,还在农田周边修建了小型污水处理池。短短半个月,曾经的污染地重新变回了“希望田”。看着绿油油的秧苗重新扎根,王大爷特意给平桥区检察院送来感谢信:“检察机关守护好了我们的‘饭碗田’!”

  如果说守护耕地是“家门口的责任”,守护淮河则考验着跨区域协作的智慧。淮河穿平桥区而过,平桥区与驻马店市正阳县交界的河段,曾因村民私自拉设拦河捕鱼网,成了“生态痛点”——密密麻麻的渔网不仅阻断了鱼类洄游,还影响行洪安全。每到汛期,当地群众都揪着心。

  2024年,平桥区检察院收到正阳县检察院移送的线索后,迅速启动“河长+检察长”机制,与正阳县检察院组成联合办案组。办案组用卫星遥感锁定渔网分布范围,派无人机航拍固定证据,乘船沿河道逐段排查,摸清了12处非法拦河网的具体位置。

  “解决跨区域问题,必须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两院牵头召开联席会议,邀请两地政府、水利、农业农村部门负责人坐在一起,厘清职责边界。2024年11月,两地检察机关联合公开送达检察建议,还邀请人民监督员现场监督整改。一个月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受邀参加实地核验,确认所有拦河网已全部拆除,河道恢复了往日的通畅。

  今年2月,平桥区检察院与正阳县检察院联合两地政府、水利部门,共同签署《关于制定淮河流域生态保护一体化履职协作机制的意见》,将“临时协作”变成“制度规定”。

  如今,沿着淮河岸边行走,只见碧波荡漾、芦苇丛生,偶尔有水鸟掠过水面,一幅“河畅、水清、岸绿”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

  古色添彩

  文脉悠长、乡愁有依

  “现在,城阳城遗址内监控全覆盖,还有专人巡逻,再也不用担心文物安全了。”2024年国庆期间,游客张先生在城阳城遗址博物馆的留言本上写下这样一段话。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阳城遗址承载着豫风楚韵的厚重历史,却曾因部分监控损坏、安防力量不足,让游客和文物保护工作者“提心吊胆”。

  2024年7月,平桥区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副检察长郭锁带领该院公益诉讼检察办案团队对城阳城遗址进行实地调查。在遗址核心区,他们发现多处监控摄像头无法正常工作,部分消防器材过期,甚至有游客翻越护栏触摸文物。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历史密码’,必须用最严的保护守住这份珍贵遗产!”同年8月,平桥区检察院向城阳城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委员会制发检察建议,建议其升级安防系统、补充消防设施、加强人员巡查。该管委会迅速行动,不仅申报了安防提升项目,筹措10万元维修相关设施,还组建了由10名专业人员组成的安防队伍,实行“技防+人防”24小时值守。

  如今,走进城阳城遗址,高清监控摄像头遍布各个角落,安防人员定时巡逻,游客们在讲解员的引导下有序参观,古老遗址焕发着新活力。

  在平桥区,除了静态的文物和文化遗产,“活着的历史”——古树名木,也是检察机关守护的重点。今年6月,干警们在高梁店乡走访时,发现了一棵120年树龄的三级皂荚古树,古树南侧树枝被人砍伐,北侧树根被截断,树冠下还建起了房屋,周边的水泥排水沟和水井挤压着古树的生存空间。

  干警们立即联系平桥区林业局,用无人机航拍固定古树受损现状,还邀请林业专家现场评估。7月,平桥区检察院分别向该区林业局和高梁店乡政府制发检察建议,要求尽快清理古树周边违规建筑、修复受损根系、建立长效保护机制。目前,整改工作正在推进:违规搭建的房屋已被拆除,受损的树根被包裹保护,对排水沟也进行了改造。看着古树抽出新的枝芽,村民们欣慰地说:“检察干警保住了我们村的‘乡愁树’!”

  从红色遗址的修复到绿色生态的守护,从古色文脉的传承到民生福祉的保障,平桥区检察院以“红绿古”公益诉讼检察品牌为抓手,让法治深度融入老区振兴的血脉。正如该院检察长袁永明所说:“大别山的‘红绿古’,是老区的根与魂。我们要让‘检察蓝’始终守护在这片土地上,用一个个扎实的案件为老区高质量发展书写更加坚实的法治答卷。”

  如今,行走在大别山老区,红色故事更动人,绿色山水更清新,古色文脉更悠长——“检察蓝”正与“红绿古”交相辉映,绘就出一幅充满生机与希望的振兴画卷。

上一篇   下一篇
 

检察日报社简介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采编人员
正义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 1998-2008,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