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版:要闻·检察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
· 算清“三笔账”,说服两家人
· 代表联络站成为“护企普法点”
· 福利院走廊里增设了安全抓杆
· 聚焦“减假暂”,着力守护公平正义
· 检察监督和民主监督双向奔赴共护公益
 
正义网 | 返回检察日报首页 | 检察日报检索
上一篇   下一篇 2025年10月2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算清“三笔账”,说服两家人
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检察院检察长 郭建伟

  

  

  

  【关键词】

  邻里纠纷 深入现场 二次化解

  在我院的检察实践中,一些发生在邻里乡亲间的轻微刑事案件,往往面临着情比法更复杂的局面。如何实现“案结、事了、人和”,是对司法智慧和群众工作能力的考验。前不久,我院周红军副检察长成功化解的一起八旬老人轻伤案就是一个典型案例。我作为亲历者,见证了承办检察官如何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专业精神,将一桩几乎不可调和的矛盾消弭于无形。

  今年8月,官场乡谢杖子村一起因雨水引流引发的故意伤害案移送至我院审查起诉。案卷显示,74岁的程秀芳与82岁的杨红霞发生冲突,致杨红霞骨盆轻伤一级。案件陷入“言词证据矛盾、证人拒绝作证、多次调解失败”的僵局,双方甚至在村庙会上立下“生死赌咒”,矛盾极度激化。

  听取案件汇报时,我意识到,此案若简单起诉,证据薄弱、存疑难诉;即便勉强定罪,也必使两家结下世仇,背离司法初衷。我当即对承办此案的周红军提出要求:“此案不能就案办案,必须将化解矛盾、修复关系摆在首位,务必将案件办出高质效,办到老百姓的心坎里。”这样一来,就为后续办案明确了“法理情”相融合的基调。

  真相和答案往往就在田间地头。周红军同志带队深入案发现场,直观了解地势与水路纠纷的症结,并在走访村干部时,摸清了两位老人的平日关系。这次下乡,使办案团队跳出了卷宗的局限,认识到矛盾的实质是“一口气”之争,而非不可调和的深仇大恨,这为后续调解找到了关键切入点。

  在掌握一手情况后,周红军同志向我提出组织二次调解的构想。我予以充分肯定,并鼓励他大胆运用不起诉的裁量空间,协同各方力量全力攻坚。

  事实证明,这次调解成为本案的转折点。据我事后了解,调解初期,双方依然剑拔弩张。但承办检察官没有急于求成,而是采取了“背对背”沟通与“面对面”释法相结合的策略。首先耐心倾听双方诉求,稳定情绪。随后,通过精准援引法律,从两个维度为双方阐释:一方面,讲清故意伤害致人轻伤的法律后果;另一方面,阐明因邻里纠纷引发的案件,若能真诚悔过、赔偿谅解,依法可作不起诉处理,为双方留下了回旋余地。

  更重要的是,他引导当事人算清了“三笔账”:一是“法律账”,告知证据现状与诉讼风险;二是“经济账”,分析赔偿与对抗的成本;三是“人情账”,点明子孙后代同村而居的长远影响。这种推心置腹、入情入理的分析,最终打动了两家人,他们从激烈对抗走向了理性协商,并达成了赔偿谅解协议。当两位老人家属一同将锦旗送到我院时,我由衷地为承办检察官感到自豪。这场成功的调解,不仅避免了一起可能的“信访积案”,更修复了破损的邻里关系,守护了一方乡村的和谐。

  (讲述人: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检察院检察长郭建伟 整理:本报通讯员葛敬波 马钊)

上一篇   下一篇
 

检察日报社简介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采编人员
正义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 1998-2008,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