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检察院检察官对交河故城文物保护区水域环境行政公益诉讼案进行“回头看”。 本报记者闫昭摄
“车师前国,王治交河城,河水分流绕城下,故号交河。”这是《汉书·西域传》中的记载。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高昌区亚尔镇的交河故城,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生土建筑城市。
两千多年来,雅尔乃孜沟塔尔朗河环绕守护交河故城,如同其生生不息的血脉。
然而,吐鲁番市高昌区检察院在摸排辖区内文物古迹保护情况时发现,雅尔乃孜沟塔尔朗河流经的亚尔果勒村河段,存在居民随意侵占河道修建便道、肆意倾倒生活垃圾等问题,导致河道堵塞、环境受损。
“这些行为对交河故城文物核心保护区内水域环境造成破坏。”吐鲁番市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部副主任任玉婷告诉记者,“发现线索后,我们高度重视。”
近日,记者跟随最高人民检察院新闻办公室组织的“新时代法律监督工作巡礼·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媒体采访团来到了吐鲁番市,探访公益诉讼如何让交河故城的护城河水清岸绿,让世界文化遗产光芒永续的故事。
高昌区检察院决定对这一线索立案调查。任玉婷告诉记者,为了解亚尔果勒村河段的情况,办案人员沿着河道周边实地走访调查,查看了河道防护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卫生状况,并固定了证据。
“我们还走访了周边群众,入户了解河道堵塞及污染的原因。”任玉婷说,“经过调查,我们发现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亚尔镇政府怠于履行职责,相关工作未做到位。”
基于此,高昌区检察院向亚尔镇政府发出检察建议,建议其依法履职,对交河故城保护区内河道堵塞、河水污染的问题进行专项治理,并加强对周边居民的宣传教育,杜绝破坏行为。
“收到高昌区检察院的检察建议后,我们立即开展整改。”亚尔镇亚尔果勒村党总支书记买明·艾尼告诉记者,该村对辖区内25亩雅尔乃孜沟塔尔朗河水域进行了全面清理,共清理生活垃圾8.5吨;协调水利部门修建了3座过水桥梁,在河道周边设置防护栏,防止人员随意进入河道倾倒垃圾。
“我们还通过微信群等方式加强环保宣传。”买明·艾尼说,村里下一步计划安装智能检测设备,开发“生态研学游”项目,推动生态保护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
治理之后,雅尔乃孜沟塔尔朗河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吐鲁番市检察机关把文物古迹保护作为推进“文化润疆”、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出发点和着力点。
“我们积极与两级文物主管部门加强交流沟通,达成共识,会签下发了《关于开展文物古迹保护检察公益诉讼专项监督活动的实施方案》等合作文件。”任玉婷介绍说,两级检察机关与文物部门联合成立领导小组,明确文物保护专项监督的重点,确定联系人,双方在线索移送、信息共享、专业支持等方面加强协作,推动形成在文物保护工作中同发力、同推进、同落实的工作合力。
据介绍,检察机关还联合文物部门深入文物保护点开展摸底、踏勘、救急工作,针对发现的问题积极履行公益诉讼检察职能,通过检察建议打通各行政单位间的协作壁垒。
任玉婷告诉记者,检察机关在交河故城、高昌故城、七克台南湖市场等8处设立公益诉讼联络站,加强与文物、文旅、水利等部门的沟通联系,建立案件线索移送机制。
“针对文物保护工作涉及部门多、推进难的情况,我们发挥桥梁作用,以‘检察机关搭平台,职能部门面对面’的方式,厘清职责、打通壁垒,形成保护合力,破解‘九龙治水’难题。”任玉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