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雪域苍穹下的检察印记
· 安徽:对下级院开展首轮首次政治督察
· 为书写美丽西藏新篇章贡献更大检察力量
· 守望“第三极”
· 特约检察员的“专属一课”
· 生态环境好了,老百姓多了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 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司法救助
 
正义网 | 返回检察日报首页 | 检察日报检索
上一篇   下一篇 2025年08月2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雪域苍穹下的检察印记
史兆琨 张超 杨立峰

  

  

  

   今年6月,拉萨市检察院检察干警在八廓古城实地办案。

  布达拉宫,这座神圣的宫殿跨越千年,依然矗立在西藏拉萨的红山之巅。

  8月21日上午,布达拉宫广场,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率中央代表团到西藏出席庆祝活动,在党和国家历史上是第一次,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西藏工作的高度重视、对西藏各族干部群众的亲切关怀。

  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璀璨星河中,60年仿如弹指一瞬;但对于生活在西藏的各族人民而言,这60年,承载着刻骨铭心的巨变,是不可磨灭的伟大历程。

  听党话、跟党走

  ——人民幸福安康的根本保证

  2009年3月26日,西藏民主改革的见证者热地在《人民日报》撰文提到:“我是从旧西藏过来的人,我个人和家庭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证”“吃不饱、穿不暖,过着饥寒交迫、暗无天日的悲惨生活”。

  1959年,西藏实行民主改革,彻底废除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成立,全面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自此,西藏社会制度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西藏民主改革取得了伟大成果,西藏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西藏各族人民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西藏沧桑巨变的背后,有一抹“中国红”凝聚的强大力量贯穿始终。60年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西藏发展进步、人民幸福安康的根本保证。

  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选举产生了西藏自治区自治机关及其领导人。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国务院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发来祝贺电报,鼓励勤劳勇敢的西藏各族人民“进一步发展和巩固各民族的团结,保卫祖国的边疆,建设繁荣幸福的社会主义的新西藏”。

  此次会议上,最高人民检察院西藏分院被宣布撤销,成立了西藏自治区检察院。人民检察制度在西藏开启新篇章。

  “批捕的案件,必须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这些质朴的办案要求,是当时西藏自治区检察院第一任检察长杨忠文提出的。彼时,雪域高原第一代检察人工作重心鲜明:坚决打击分裂国家、破坏统一的反革命活动。据统计,1965年,西藏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犯罪分子近470人,其中涉及反革命罪357人,其他刑事犯罪113人。

  西藏工作座谈会是中央专门研究和谋划西藏工作的一种有效形式。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980年3月,中央召开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要发展西藏经济”。西藏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

  时任西藏自治区检察院检察长的江村罗布提出,“把检察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保卫自治区现代化建设上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查办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案件,成为西藏检察机关的重要新课题。

  1999年初,中共中央作出《关于进一步加强政法干部队伍建设的决定》。随后,中央政法委向全国政法机关发出《关于开展争创人民满意政法干警(单位)活动的通知》。在最高检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基层检察院建设的意见》后,西藏检察机关结合实际,积极组织开展争创“五好”基层检察院活动,有61个基层检察院首批进入“五好”建设序列。

  自此,西藏检察机关开启了一场更加注重依法规范履职,更加注重提升业务能力的“长跑接力赛”——

  2004年,开展人民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加强对检察办案的外部监督;

  2005年,开展“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专项活动,强化检察官办案责任制落实;

  2006年,设立国家检察官学院西藏分院,检察业务培训迈出关键一步;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被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跟中央部署,落实最高检党组要求,人员分类管理、司法责任制、检察官员额制等改革在雪域高原落地生根;

  2023年以来,认真落实新一届最高检党组提出的“三个善于”司法理念,持续做实“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这一新时代新征程检察履职办案的基本价值追求,成为西藏检察人员的履职自觉;

  …………

  不以山海为远,唯将法治为念。回望60年峥嵘岁月,西藏检察机关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从民主改革的星火中诞生,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成长,于新时代的浪潮里壮大。每一次工作重心的调整与深化,都紧扣国家大局与西藏实际,镌刻下鲜明的烙印。

  平安西藏

  ——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紧邻318国道的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巴宜区林芝镇嘎拉村,因每年三四月间漫山桃花盛开,被称为西藏“桃花第一村”。

  今年6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嘎拉村全体村民回信:“希望你们在党的兴边富民好政策引领下,切实维护好民族团结,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字里行间饱含着习近平总书记对西藏人民的深切关怀。

  这封如春风化雨般的回信,成为巴宜区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磅礴动力:100余家市(区)直单位以党员“双报到”、共建共驻形式,构建了“人人入网、事事入格、一网运行”治理新格局,实现将矛盾纠纷调解在萌芽、化解在基层。

  “2024年9月,我们村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我代表全村群众到北京参会,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我授牌,这让全村人都倍感自豪。”嘎拉村党支部书记边巴说,村民们一定会呵护好民族团结之花。

  西藏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除藏族外,还有汉族、回族、门巴族、珞巴族、纳西族等多个民族。目前,有近50个民族在此生活。

  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对于这片雪域高原来说,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是关系祖国统一、边疆巩固、社会稳定的大事。

  2001年,中央召开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将西藏的稳定与发展提升至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促进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此后不久,西藏自治区检察院研究制定《关于服务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意见》,充分发挥检察机关打击、预防、监督、保护等职能作用,为西藏长治久安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西藏彻底告别没有铁路的日子。中外游人可以一路坐着火车,翻越巍巍昆仑山和念青唐古拉山,越过楚玛尔河、沱沱河,在可可西里与“高原精灵”藏羚羊结伴而行,在羌塘高原上与错那湖邂逅。

  青藏铁路刚建成不久,西藏自治区铁路沿线检察机关共派出200余名检察人员参加护路活动。2006年至2007年,检察机关依法批准逮捕破坏铁路运营、偷抢铁路器材的犯罪嫌疑人67人,提起公诉48人。

  随着平安西藏建设的成效逐渐显现,时间很快来到2008年,全世界人民都在期待着北京奥运会的到来。西藏自治区检察院党组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相关工作,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并先后抽调300余名检察人员下沉重点地段执行值勤任务,参与维护稳定工作。

  “央宗”在藏语中寓意美好。在西藏自治区检察院采访期间,记者现场观摩了“央宗热线”办理群众诉求的过程。其运行原理充分彰显出:来访群众像是“考官”,反映诉求就是“考题”,群众满意就是“答案”。

  西藏地域辽阔,高寒缺氧,如何更好回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治需求?2023年以来,西藏自治区检察院改变过去信访热线由各地各级检察院单独设立的状况,升级改造为由西藏自治区检察院归口管理,采用“全时接听、统一派单、精准答复”的全新服务模式,达到“百姓想找检察院,拨打12309就不愁”的效果,被认为是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典型范例。

  2024年9月初,最高检党组书记、检察长应勇在深入西藏三级检察机关调研时,对“央宗热线”给予肯定,并叮嘱“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把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西藏检察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切实履行好拱卫祖国西南边陲的政治责任、法治责任、检察责任”。

  “央宗热线”高效化解矛盾,已逐渐成为预防社会风险、消弭不稳定因素的“前哨站”,正不断夯实平安西藏的根基。

  六十载栉风沐雨,雪域高原检察人以点亮雪域高原公平正义之火的努力,书写着践行“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生动注脚。他们的办案足迹遍布高山峡谷、草原牧场,他们的身影与高原的蓝天白云融为一体,切实转化为守护高原和谐安定的法治力量。

  因地制宜

  ——推动高质量发展

  回望过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西藏的成功实践,谱写了西藏人民从翻身解放到当家作主的历史鸿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高度部署和谋划西藏工作,确立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带领西藏各族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的征程上奋力前行。

  从作出“加强民族团结 建设美丽西藏”重要指示,到出席中央第六次、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再到前往西藏庆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并进行考察,特别是率中央代表团出席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并对努力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作出重要指示……每逢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都亲自把舵定向,“谋长久之策,行固本之举”的战略思维贯穿其中。

  西藏的高质量发展,既体现在事关全局战略部署的宏大叙事上,亦有具体而微的民生关切与执着坚守。

  这是一个守护历史文化名街的故事——

  行走在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八廓街,不仅可以看到独具特色的藏式建筑,还可以沉浸式感受西藏古老文化的魅力。

  1949年出生在西藏拉萨的旺久多吉,见证了数次对八廓街的翻新和改造。“一直以来,八廓街的改造坚持老城区的整体街巷不能改变,具有较高历史价值的传统建筑的外观风貌不能改变。”

  拉萨市检察院发现,位于八廓街的多家店铺外观破坏古城风貌,两座古建大院未经审批擅自改变使用用途,于是向有关部门制发检察建议督促整改。有关部门组织专家论证,积极完成修缮。

  此外,该院还聚焦古建保护开展调研,向拉萨市人大常委会提交有关立法建议。目前,这一建议已作为备选建议正在被研究。

  这是一个跨越30余年初心未改的故事——

  一个月前,应勇检察长与5位最高检选派的第十一批援藏和第六批援青干部座谈。他勉励大家:“对口支援西藏和青海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大家作为新一批援藏援青干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与当地干部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充分运用法治力量服务保障西藏、青海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

  1994年召开的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作出了全国支援西藏的重大战略决策。从1995年开始,承担对口援藏的17个省市、17家中央企业、70余家中央和国家机关,先后选派十一批次万余名干部人才进藏工作。

  最高检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主动将检察对口援藏融入中央对口援藏战略,特别是新一届党组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精准援藏、系统援藏、长期援藏,全面提升西藏检察机关“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能力水平。

  检察机关对口援藏工作的重点是业务,根本是队伍,关键是基层。自1999年起,最高检连续16年组织全国检察教育培训讲师团进藏巡讲,紧盯司法办案的难点、痛点、堵点,创新形成“培训+指导”模式,推动办案难题在一线解决。

  在最高检的统筹安排下,全国检察机关牢固树立“一盘棋”意识,选派1000余名业务骨干赴西藏开展“传帮带”工作。至今,检察机关对口援藏工作走过了31年的峥嵘岁月。

  令人欣慰的是,新时代的西藏检察工作,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在最高检党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检察机关的共同推动下,迎难而上、奋起直追,实现一个又一个的新突破:以民事检察为突破口,找准制约发展的瓶颈,从最基础、最薄弱的地方抓起,坚持“在监督中学习,在学习中监督”,坚持建强队伍与提升办案质效同步推进,不但迅速摘掉了薄弱的帽子,也夯实了“四大检察”全面协调充分发展的根基;无人机取证、大数据辅助办案不再是新鲜事,科技手段有效破解办案难题;检察队伍专业素质显著提升,全国模范检察官、个人一等功、全国优秀公诉人等相继涌现……

  这是一个守护雪域高原生态的故事——

  当前,“十四五”规划收官在即,“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西藏抓好“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与党中央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新部署紧密相连。

  在念青唐古拉山与喜马拉雅山交界处的波密,针对嘎朗湖大量放生鱼种打破生态平衡的情形,波密县检察院督促相关行政部门规范放生活动,保护当地鱼类资源的多样性,在帕隆藏布增殖放流鱼苗45万尾;

  在地处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墨脱,当发现养殖户养殖外来物种意蜂,可能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危害时,墨脱县检察院依法履职,及时消除外来蜂种入侵带来的生态安全隐患;

  …………

  从守护生物多样性到保护珍稀动植物,从督促整治矿山污染到督促治理城乡垃圾……近年来,西藏检察机关督促修复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地行政公益诉讼案等20多个案例,被最高检评为典型案例。这些蕴含高质效办案理念的案例,折射出一代代西藏检察人守护雪域高原的执着努力。

  六十载沧桑巨变,这段镌刻于世界屋脊上的奇迹,是我国发展成就的一个生动缩影,展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六十载光阴流转,不变的是那一抹检察蓝对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坚如磐石的捍卫,是雪域高原之上以公平正义为墨书写的检察承诺,更是新征程上续写雪域苍穹新传奇的不变初心与检察实践。

上一篇   下一篇
 

检察日报社简介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采编人员
正义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 1998-2008,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