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技术干警许灵燕(中)向检察官介绍笔迹和印文鉴定等文件检验技术。 本报通讯员吕刚摄
日前,在辽宁省大连市检察院司法鉴定中心,刑事、民事、行政和公益诉讼检察部门的检察官们聚集在各式各样的精密仪器前,认真听取技术人员的讲解,零距离感受“满格”的科技感。这是大连市检察院为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与检察业务融合开展的“检察官走进实验室”活动。
在文件检验实验室,文检仪正扫描着一份泛黄的借条。技术干警许灵燕轻点屏幕,一行被刻意掩盖的褪色字迹在屏幕上逐渐清晰:“你们看,这行被刮掉的小字,才是真实借款金额——技术能让证据自己‘开口说话’。”
“这案子的表面证据链天衣无缝,但总觉得哪里不对劲。技术赋能后,证据就坐实了……”民事检察部门检察官兴奋起来。
“表面合理却暗藏伪造的证据材料,通过笔迹、印文鉴定,文件检验技术可以揭开真相。”许灵燕边说边迅速调取电子存档,“再看看这个,我们比对了笔迹压痕与墨迹光谱,纸张纤维显示,签名页是后期插入的。从去年起,我们通过技术手段协助查明了30多起虚假诉讼案,其中部分案件因技术鉴别结果直接推翻了原证据,成为定案关键。”
“我们现在都是通过实时的电子阅卷,对公诉和刑事执行案件进行技术性证据审查,也会到现场进行调查……”检察技术信息处处长胡宏远也是一名法医,他盯着电脑传来的报告介绍,“这起案件的犯罪嫌疑人企图伪造正当防卫的假象为自己辩解,但通过他身上刀伤伤口的方向、形态和深浅,我们推断这是造作伤,也就是说,这道伤口是他自己造成的。”
在心理测试室内,未成年人检察部门检察官边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曲线,边听技术专家靳跃的讲解:“这起猥亵案的犯罪嫌疑人不认罪,但每次问到关键细节,他的生理指标都明显产生波动,这说明他在撒谎。测谎虽不能作为直接证据,但有时能帮我们找到案件的突破方向。”
技术员邢哲宇操控屏幕,在卫星地图上,非法填海区域被精准标红。公益诉讼检察官陈磊感叹:“这片滩涂排污口位置隐蔽,靠人力根本找不到。以前取个证要跋山涉水好几天,现在无人机半天搞定全貌,卫星遥感还能追溯三年变化!”
最后,胡宏远向检察官们展示了清单——2024年,300余件技术案件融入“四大检察”业务脉络,当检察官与技术员在同一间实验室并肩作战,高质效办案便有了双引擎。“我们希望检察官走进实验室,与我们一起探索和研究,以科技手段助力法律监督提质增效,为‘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坚实保障。”胡宏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