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7月28日电(记者张羽)7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共同发布《关于办理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等刑事案件有关问题的意见》(下称《意见》),同时发布7个惩治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下称“帮信”)及相关犯罪典型案例。
新闻发布会指出,近年来,“两高一部”贯彻落实中央部署,依法开展侦查、起诉、审判等工作,电信网络诈骗、帮信等持续高发态势得到有效遏制,2024年全年和今年上半年帮信犯罪案件数量同比大幅度下降但仍居高位,特别是帮信犯罪呈现职业化、跨境化、低龄化等特征,给执法司法办案带来严峻挑战。“两高一部”此次联合出台《意见》,对帮信等犯罪的司法适用提出更为明确具体的定罪量刑标准和政策指引规则。
据了解,《意见》共五部分十六条,就办理帮信犯罪及其关联犯罪的总体要求、依法认定帮信犯罪、准确把握刑事政策、坚持综合治理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规定。
《意见》明确规定,应在全面准确把握行为人是否“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是否“为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提供帮助,行为是否属于“情节严重”构成要件的基础上,综合认定行为人是否构成帮信罪,并突出强调在涉“两卡”(指手机卡和银行卡)帮信犯罪案件中,应先行查证流入资金中被帮助对象涉嫌犯罪金额等,是否达到被帮助对象实施的相关信息网络犯罪的入罪标准,防止仅依据行为人的行为符合“情节严重”一项情形,即一概认定构成帮信罪,切实避免客观归罪。
《意见》对涉“两卡”犯罪“情节严重”的认定标准进行了整合调整,进一步统一裁判尺度。同时,针对当前涉电话卡违法犯罪活动高发的新情况,将原规定的收购、出售、出租他人电话卡20张以上属于“情节严重”情形,调整为不再区分他人、本人,只要收购、出售、出租电话卡20张以上,即认定属于“情节严重”情形,进一步严密刑事法网。
根据当前帮信犯罪日益职业化、组织化、隐蔽化、智能化趋势,《意见》强调,司法机关要全面准确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做到该宽则宽,当严则严,宽严相济,罚当其罪。一方面,对于组织性、职业性和跨境协同实施的帮信行为,以及实施帮信等犯罪的组织者、策划者、指挥者、骨干成员等,利用“深度合成”等人工智能技术实施犯罪等八种情形,将依法从严惩处;另一方面,对于未成年人、在校学生,以及处于犯罪链条末端、情节较轻的人员,具备被诱骗实施犯罪,参与时间较短、获利较少,认罪认罚,积极配合办案等四种情形的,依法从宽处理。
《意见》要求,坚持惩治与预防相结合,强化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相衔接,加强与金融、电信、网信、教育行政、市场监管等有关部门协作,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打好“组合拳”,做实帮信犯罪的综合治理。
(《意见》全文见第三版)
典型案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