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版:声音周刊·建言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让检察教育基地成为迷途少年的“引航灯塔”
· 苗圃地里的“护线保卫战”
· “零距离”看数字检察
· 人民监督与检察履职同发力
· 【公告】
 
正义网 | 返回检察日报首页 | 检察日报检索
上一篇   下一篇 2025年07月2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事关千千万万家庭的幸福安宁。强化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治理既是平安工程,也是民心工程。”
让检察教育基地成为迷途少年的“引航灯塔”
乔文志

  

  

  

   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五常市乔府大院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乔文志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提出,要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强化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治理。

  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关乎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背后承载着家庭的期盼、社会的责任。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我多次到检察院调研,发现近几年,黑龙江省五常市检察院在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等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2023年4月,五常市检察院就五常市未成年人检察教育基地建设工作展开研讨;2024年5月,五常市未成年人检察教育基地在五常市未成年人保护中心揭牌;2025年6月,该院又对未成年人司法矫正对象开展“矫心正行”专项活动。

  未成年人检察教育基地成立后,会对涉罪未成年人信息进行有效整合,由检察官、教师及相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共同组成观护组,将符合条件的未达刑事责任年龄的涉罪未成年人作为观护对象,通过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训诫教育及家庭教育等精准化帮教,积极帮助涉罪未成年人知错悔改,为其回归社会后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有力支持与保障。

  在深入了解五常市检察院未成年人检察教育基地建设规划与构想后,我觉得该院在未成年人保护领域积极探索、主动作为的实践举措非常必要。未成年人检察教育基地的建立,是创新未成年人司法保护模式的重要尝试,对帮助涉罪未成年人回归正途、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意义重大。为此,我也就未成年人检察教育基地建设及后续工作开展提出以下建议:

  强化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机制。未成年人检察教育基地在整合涉罪未成年人信息时,务必将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置于首位。要制定严格、细致的信息管理制度,明确信息收集、存储、使用、共享等各环节的规范流程和责任主体。采用加密技术、权限分级等手段,防止信息泄露。严禁无关人员接触未成年人隐私信息,杜绝因信息不当传播给涉罪未成年人及其家庭带来二次伤害,确保在依法履职的同时,充分保障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和合法权益。

  完善观护团队专业能力建设。由检察官、教师及相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组成的观护组,需进一步强化专业能力提升。针对不同成员的专业背景和职责分工,开展差异化、精准化培训。为检察官提供未成年人心理学、教育学等跨学科知识培训,提升其在帮教过程中的综合干预能力;对教师进行法律知识培训,使其更好地配合开展法治教育工作;邀请心理专家、社会工作者等专业人士,为观护组成员传授心理疏导、行为矫正等方面的专业技巧。定期组织观护组开展案例研讨和经验交流活动,不断优化帮教策略和方法,打造一支专业过硬、协作高效的观护团队。

  细化精准化帮教方案实施。在对涉罪未成年人进行帮教时,要充分认识到每个未成年人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精准化的帮教方案。在开展心理疏导前,通过专业的心理测评工具和访谈,全面评估涉罪未成年人的心理状况和性格特点,制定针对性的心理干预计划;训诫教育需结合具体案件事实和未成年人成长背景,以法理情交融的方式进行,避免简单说教;家庭教育方面,深入了解家庭环境和监护状况,针对存在的问题开展个性化的家庭教育指导,帮助家长改善教育方式,增强监护责任意识。定期对帮教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帮教方案,确保帮教工作取得实效。

  加强部门协同与社会资源整合。未成年人检察教育基地的高效运行离不开多部门协同配合和社会资源的广泛参与。检察机关应充分发挥牵头作用,加强与公安、法院、司法、民政、教育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建立常态化的联席会议制度和信息共享机制,在案件办理、帮扶救助、就业就学等方面形成工作合力。同时,积极引入社会组织、志愿者团体、爱心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观护工作,拓展社会支持渠道。

  建立长效跟踪与效果评估机制。对涉罪未成年人的帮教不应止步于观护期结束,要建立长效跟踪机制,持续关注其回归社会后的学习、生活和成长情况。定期与观护对象及其家庭、学校、社区等进行沟通联系,及时了解其思想动态和现实表现,帮助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建立科学的效果评估体系,从行为矫正、心理改善、学业进步、社会融入等多个维度,对未成年人检察教育基地工作成效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为后续工作的优化改进提供依据,不断提升未成年人检察教育基地的建设水平和社会治理效能,真正帮助迷途少年顺利回归社会,开启人生新篇章。

  (整理:本报记者韩兵 通讯员沙磊 陈春苗)

上一篇   下一篇
 

检察日报社简介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采编人员
正义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 1998-2008,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