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7月24日电(记者戴佳)记者今天从最高人民检察院了解到,近年来,检察机关充分发挥民事支持起诉职能,积极参与欠薪治理,对符合民事支持起诉条件的劳动者,依法支持其提起诉讼追索劳动报酬,保障劳有所得、劳有所获。今年上半年,检察机关受理民事支持起诉案件3.25万件,支持起诉2.09万件,其中支持农民工提起讨薪维权民事诉讼1.42万件,占67.91%。
劳动报酬连接千家万户,关乎民生冷暖。但一些拖欠劳动者尤其是农民工工资的情形仍时有发生。检察机关在办案中发现,追索劳动报酬民事支持起诉案件反映出一些导致讨薪难的普遍性问题。有的用工单位或个人逃避监管,未与劳动者签订书面用工合同或与劳动者签订“阴阳合同”,有的编造虚假姓名及地址,给相关部门送达责令支付文书以及认定雇佣关系、欠薪数额造成一定影响,增加讨薪的风险和难度。
在检察机关办理的一起民事支持起诉案件中,曹某先后雇用牛某等5名农民工从事焊工作业,双方仅口头约定了工作内容、工资、工时等事项,未签订书面劳务合同。牛某等5人按约定提供劳务后,曹某无力支付工资,出具欠条。欠条到期后,曹某失联。牛某等5人向检察机关申请民事支持起诉。检察机关经调查核实,查明牛某等5人提供劳务情况、工资数额及结算支付情况,并依托相关工作机制找到曹某。经检察机关释法说理,双方达成和解协议,曹某当场支付拖欠工资3.6万元。
记者了解到,检察机关在办案中发现,工程建设领域是欠薪问题高发领域,“三包一挂”现象加剧讨薪难。实践中,工程建设领域实名制管理、总包代发工资等制度“空转”问题仍然存在,违法发包、转包、分包、挂靠等乱象加剧欠薪问题。此外,企业经营困难与拖欠账款问题交织增加讨薪难度。有的用工单位受多种因素影响,生产经营面临困难,导致欠薪问题发生;有的用工单位因账款被拖欠,欠薪与欠款问题交织,加大清欠难度,致使追索薪酬困难。
据悉,检察机关将进一步加大民事支持起诉办案力度,通过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协助收集证据等方式为劳动者提供帮助,依法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检察机关提醒,劳动者入职时应与用工单位或相关人员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劳务合同,注意留存考勤记录、工资条等证明用工关系的证据材料;增强依法维权意识,遇到纠纷时积极与用工单位或相关人员协商,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寻求帮助,必要时通过仲裁、诉讼等方式依法维权。用工单位要诚信守法经营,认真学习劳动用工等方面的法律规定,依法履行工资支付等法定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