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谢文英 通讯员马彩红)7月14日,记者在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检察院采访时了解到,目前,西藏自治区以智能化招投标系统替代了专家现场评标评审,这是西藏检察机关办理“督促公共资源交易评标评审专家监管行政公益诉讼案”取得的成效。今年2月,该案入选最高人民检察院“公益保护的中国方案”典型案例,为全国招投标市场监管提供了“法治范本”。
“我们在梳理西藏自治区检察院交办的案件线索时发现,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在使用国有资金建设的工程项目中,山南市多名评标评审专家履行职责时,存在多次‘应否未否’‘应回避未回避’等违法情形。经进一步调查发现,受行政处罚次数超过两次的评标评审专家多达10人,有的专家一年中受到行政处罚8次。”参与办理该案的山南市检察院检察官赵波介绍说,该案是西藏自治区检察院与山南市检察院分层级监督联合办理的,发挥了一体化办案优势。
根据《西藏自治区公共资源交易专家库和专家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在评标评审活动中有违法行为而受到行政或刑事处罚的,取消其评标评审专家资格,列入“不良行为记录”,3年内不再聘用,并在自治区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平台公告。为什么有违法行为的专家还能参与评标?
山南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建管科科长谢森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过去理解有偏差,没注意到“取消其评标评审专家资格”的规定,所以只对有违法行为的评标评审专家作出行政处罚。
2023年10月,山南市检察院依法向该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制发检察建议,建议其依法履行法定职责,全面梳理近年来评标评审专家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对违法的评标评审专家作出处理;强化对评标评审专家的日常监督管理。
收到检察建议后,山南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积极履职,不仅全面梳理了近年来评标评审专家监管中存在的问题,还向西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提交申请,将有违法行为的10名评标评审专家清理出库。2024年1月,西藏自治区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平台专家管理系统已取消这10人的评标评审专家资格。
“现在自治区全面采用了智能化招投标系统,通过自动匹配资格、电子清标、信用抓取等功能,将人为操作空间压缩至零,过去的现场评标评审转变为全流程数字化评标评审。”谢森指着系统界面说,“过去需要两三天完成的招投标工作,现在几分钟就能出结果。时间短了,但更加公平、公正、透明了。在项目评审中,专家只有复核权,没有决定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