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坚定文化自信扎根生活沃土 努力创作更多讴歌时代精神抒发人民心声的精品佳作
· 着力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过硬检察队伍
· 推开希望的门
· 更好发挥检察管理正向推动作用 持续做实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
· 通报会上“靶向”会诊难题
· 破解“收押难”“送监难”
· 英雄的墓碑不能成为“烂石头”
· “智能质检仪”快速定位隐蔽瑕疵
· 广东省深圳市检察院对缅北白所成等21人依法提起公诉
 
正义网 | 返回检察日报首页 | 检察日报检索
上一篇   下一篇 2025年07月1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英雄的墓碑不能成为“烂石头”
刘立新 黄鑫迪 武剑飞

  

  

  

   河南省漯河市源汇区检察院干警对蔡永令烈士墓碑修缮情况进行“回头看”。

  重温入党誓词、聆听抗战历史,鲜红的党旗在庄严肃穆的烈士墓碑前迎风飘扬……近日,河南省漯河市源汇区检察院将主题党课搬到位于该区大刘镇蔡庄村的蔡永令烈士墓碑前。这座由检察机关推动修缮的烈士墓碑,不仅是抗日英雄的长眠之地,更成为丈量共产党员初心的精神标尺。

  漯河地处豫中腹地,是中国共产党在河南开展工作较早、活动频繁的地区之一,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和传统。

  2021年4月初,源汇区检察院在开展全国县级及以下烈士纪念设施管理保护专项行动时发现,抗日英雄蔡永令烈士墓地的墓碑沉降开裂,基座砖石裸露,周边杂草丛生,甚至有村民在墓区堆放秸秆。

  “这可是当年带领游击队打鬼子的英雄,咋能让墓碑成了‘烂石头’?”蔡庄村老党员蔡明山的叹息,刺痛了源汇区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官陈宁的心。经初步调查,该院发现作为未核定保护级别的零散烈士设施,墓碑长期面临“无人管、无钱修”的困境。

  随后,源汇区检察院启动公益诉讼程序。检察官通过现场勘查、调取史料、走访老兵,进一步固定证据、了解情况。2021年6月,针对散葬烈士墓保护中行政机关权责划分模糊的问题,源汇区检察院邀请人大代表、人民监督员、文物修复专家、党史研究者及相关行政机关负责人参加公开听证会。经讨论,各方达成共识,由检察机关同步向属地政府、退役军人事务局制发检察建议,推动建立“三级管护体系”——乡镇政府划定保护范围、退役军人事务局落实专业修缮、村委会负责日常巡查。

  “会后,我们还协助退役军人事务局向区政府申请专项资金,推动将蔡永令烈士墓纳入《漯河市红色资源保护规划》,还邀请省文物保护中心的专家制定修复方案。”陈宁介绍道。很快,专业文保团队采用原碑复刻工艺,将断裂处黏合,重新修复碑面,同时在墓碑周围修缮砖砌围栏,采用租用村民土地的形式,铺设了一条宽0.5米、长200米的砖路,方便祭拜。

  如今,墓碑周边环境焕然一新,三级管护机制常态化运行。

  变化不止于物理修复。源汇区检察院积极与相关单位沟通,为蔡庄村争取资金和政策支持,重新修缮了蔡永令故居,并修建了英雄亭、纪念广场等,将蔡永令烈士的抗战故事纳入“党史百讲”系列微视频中,进一步宣传其英勇事迹。

  “现在每逢‘七一’,很多党员都会来这里参加主题党日活动,烈士故居俨然成了‘红色讲堂’。”蔡庄村第一书记王可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2023年以来,源汇区检察院充分发挥“府检联动”机制作用,联合有关部门及社会组织,构建起权责清晰、协同高效的红色资源全链条保护体系。截至目前,已召开联席会议5次,对全区3处抗战遗址实施“一地一策”,与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建立起全区红色资源动态电子档案。相关纪念设施处也都配有“检察官联络卡”,真正做到了以法治力量捍卫英烈荣光。

  抗战档案

  蔡永令和郾城抗日游击队

  蔡永令,1901年出生,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3月参加毛泽东在武昌创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并参加北伐战争。抗战爆发后,按照组织安排,他回到家乡组建郾城抗日游击队,以“化整为零”战术痛击日伪。蔡永令带领游击队缴获敌人的机枪、手枪、步枪、弹药、食盐、蓄电池等大量物资,有力支援了正规军的作战。新四军五师北上后,蔡永令遵照党组织的指示,以地下党的名义继续率领抗日游击队坚持地方武装斗争。不久后,为了适应新的斗争形势,保存革命力量,蔡永令加入郾城县保安团,在保安团内秘密建立了党的组织,为党组织传递情报,保护游击队员的活动,为解放漯河、郾城作出重要贡献。

上一篇   下一篇
 

检察日报社简介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采编人员
正义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 1998-2008,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