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朝阳区检察院通过“生态大脑”平台及时发现污染环境违法犯罪线索。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习近平总书记曾向北京这座拥有2180多万常住人口、1.6万平方公里的超大城市抛出这一极具分量的时代之问。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推动形成超大特大城市智慧高效治理新体系”的战略部署,这一重要论断不仅为新时代首都建设锚定了航向,更赋予北京市检察机关以更重时代使命——以检察监督之力,促社会之治。
“首都工作关乎‘国之大者’。维护首都安全稳定、服务首都高质量发展,是北京市检察机关必须担起的政治责任。”近年来,在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的殷切嘱托下,北京市检察机关向新而行、以质图强,充分释放数字革命驱动法律监督提质增效的重要引擎和关键变量作用,深耕超大城市治理的“检察责任田”,通过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让“看得见的正义”在数字时代拥有了更精准的表达。
数据赋能,监督利剑精准“出鞘”
“28个案件,仅1件是由被害人母亲报警案发;28个案件,百分之百不止1个被害人。”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未成年人检察部门检察官王敬敬以“1与100%”的鲜明对比,道出了遭受网络“隔空猥亵”的未成年人及所在家庭难以言说的痛。
一场由业务主导的“数字革命”,正在改变这场不对等的较量——2023年底,海淀区检察院研发出全国首个网络隔空猥亵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通过智能比对聊天记录中的敏感关键词、相关词频次的行为异常检测等数据,智能识别犯罪蛛丝马迹。
“运用模型,我们从2023年1月至今年5月期间办理的28起隔空猥亵案中挖出了289条新的犯罪线索,经引导公安机关侦查取证,最终追加认定29名未成年被害人和29起犯罪事实。”王敬敬举例说,在舒某隔空猥亵儿童案中,原本只有1名被害人,但通过数据碰撞,检察机关又锁定了46名潜在受害者、追加认定20起犯罪事实。舒某的刑期从基准刑五年以下,最终被顶格判处有期徒刑十五年六个月。
在北京市检察院指导下,这一模型现已升级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大模型”。新版模型引入多模态协同推理架构和计算机视觉技术,建立了覆盖网络人身安全、产品安全等四大领域的七个风险场景监测体系,为未成年人打造了一道全方位、立体化的“数字防火墙”。
在科技守护未成年人成长的同时,东城区检察院正以“数字慧眼”精准清理“挂案”积尘。2024年5月,该院通过构建“共同犯罪终止侦查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依法监督公安机关对共同犯罪案件中不构成刑事犯罪的犯罪嫌疑人进行终止侦查,解除强制措施,返还被查封扣押冻结财产,切实保障涉案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该模型成功上架全国检察机关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管理平台并在全国重点推广。
“我们利用模型对2021年以来的相关案件全面筛查,对符合条件的近百名人员开展了终止侦查监督。”在监督模型建用人、东城区检察院立案监督部门负责人赵杰看来,上述模型构建的价值不止在监督“挂案”本身,“终止侦查这一条款长期沉睡在公安办案规定中,大数据模型使检察机关的监督途径焕然一新,推动监督模式从‘一案一撤’升级为‘一人一清’。”
“小切口”建模赋能法律监督,基层检察实践彰显变革之力。数据显示,北京市检察机关自2023年深化数字检察实践以来,聚焦执法司法制约监督,建用侦查监督、审判监督、执行监督等122个模型,共监督案件2万余件。
“在人员编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北京市检察机关办案量从2020年的5万余件,跃升至2024年的13万余件。在案件数量大幅增长的同时,监督质效同步提升。”北京市检察院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检察长张朝霞坦言,“5万”到“13万”跨越的背后,正是北京市检察机关深化数字检察战略,推动办案模式从“人力驱动”转向“数字驱动”的生动写照。
民生为大,解锁社会治理“善治密码”
“检察机关要切实发挥数字技术对业务的支撑和推动作用,推动法律监督由点到面、由个案到类案、由一域到全域的源头治理、系统治理。”最高检党组对如何推动数字检察纵深发展提出明确要求。
近年来,北京市检察机关遵循“数字赋能监督,监督促进治理”改革理念,持续深化“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的检察实践,注重在办案中提炼社会治理的善治规则,更好守护人民群众美好生活。
6月的北京迈入雨沛汛期。6月18日下午2时,北京市气象台发布雷电黄色预警。入夜后,一声声炸雷穿透雨幕。雷雨过后,城市安宁无恙。
“未按规定开展防雷检测的加油站,就是城市里的‘隐形炸弹’。”海淀区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部负责人王婵媛说。2024年3月,海淀区检察院在税务数据中捕捉到一个危险信号——部分加油站增值税发票中缺失“防雷检测费”项目。该院以此为突破口,研发了“防雷检测公益诉讼监督模型”,通过比对加油站名单和发票数据,锁定7家未定期开展防雷检测的加油站。同年4月9日,海淀区检察院依法立案,并向主管部门制发检察建议,推动开展专项整治。
7家油企、4家检测单位被责令整改;对海淀区100余家易燃易爆场所进行全面“体检”;“线上审核+线下执法”的双轨监管机制同步建立……这场由数据引发的“排雷行动”,为城市安全筑起了一道“防雷结界”。
在房山区,生态安全在科技赋能下实现智慧监管、精准防护。6月3日,房山区检察院与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下称“中科院空天院”)联合建用的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平台正式亮相,这一“检察+科技”的创新实践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中科院空天院副研究员温庆可介绍说,上述平台通过整合空天遥感数据、多部门行政数据、12345市民服务热线数据等多元信息,借助遥感卫星的“天眼”扫描与智能算法分析,实现了对非法采矿、非法倾倒垃圾等生态违法行为的精准识别。
“平台运行以来,已向我院推送案件线索166条,立案15件,为‘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生态环境违法犯罪提供了有力支撑。”房山区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部门负责人景宏晨补充道。
放眼北京,数字检察的触角已向更多民生领域延伸。2022年,北京市检察院建立首都检察版“接诉即办”,依托法律监督数据模型应用,发现线索、监督办案、推动治理,实现检察工作与群众诉求的深度融合。
针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假冒伪劣问题,北京市检察院建立了“销假销劣类投诉涉刑线索未移送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推动公安机关刑事立案35件,促使行政执法机关查处64起行政违法案件。今年3月,通过对12345市民服务热线相关投诉分析和大数据监督模型筛查,东城区检察院发现部分影院存在未成年人观影优惠政策不透明等问题,随即向主管部门发出行政公益诉讼检察建议,推动辖区16家影剧院全面整改。
“基于12345市民服务热线数据,北京市检察机关2024年以来建用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71个,共立案6800余件,推动检察履职更好地由‘条线分割’‘各自为战’向‘融合履职’‘集成作战’转变。”北京市检察院案件管理部门负责人杨静表示,该院将持续深挖民生检察数据资源,持续做实可感受、能体验、得实惠的检察为民。
管理增效,推动数字检察向数智检察迭代升级
东城区检察院的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精准识破新型网络传销“皇帝的新装”;顺义区检察院建用“超市盗大数据预警模型”,推进超市盗窃犯罪治理……截至目前,北京市检察机关累计建用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340个,其中39个模型纳入区域治理平台,数字检察的“北京实践”已形成示范效应。
如何让数字检察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跃升”?北京市检察院党组正以首善标准作答这份检察管理答卷。
记者了解到,深入实施数字赋能检察战略以来,北京市检察院在全国率先成立了省级数字检察部门,具体负责全市数字检察工作统筹规划和项目管理等工作。在其电子台账上,每一个基层检察院所构建的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都要经历“双认证”的严苛筛选——业务条线从法律监督逻辑来把关,数字检察部从技术应用实效来考评。
“我们建立的是动态‘活水机制’。”北京市检察院数字检察部主任闫仲毅告诉记者,线索成案量少、监督价值有限的模型,会被果断“出账”删除,确保每一份数据都流向最具监督价值的“靶心”。
从预警到成案的“最后一公里”,北京市检察院出台《线索核查督办工作办法》,加强线索交接督办、指挥调度、跟踪反馈,推动数字检察发现的监督线索“颗粒归仓”。近两年,数字检察对监督线索贡献率稳定在60%。
伴随着数智技术的不断发展,数据碰撞比对初级形态逐步向人工智能大模型的高级形态演进。对此,北京市检察院党组提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强化数智技术支撑作用,更好服务保障数字检察战略实施。
记者采访发现,基层检察院办案检察官对“数智”理念存有共识——从“数字”向“数智”的跨越,绝非简单技术叠加,而是以智能赋能法律监督,使法治更“慧”、正义更“近”,为助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注入数字法治动能。
如果说数字检察专注“数据化”,解决的是“有没有”的问题,那么,数智检察则聚焦“智能化”,解决的是“好不好”的问题。如今,北京市检察机关已初步形成了“市院统筹布局、统分定期调度、基层实践运用、模型推陈出新”的数智管理格局。
一组数据印证着这场变革的深度——2024年北京市检察机关依职权监督比重从4年前的7.4%提升至超50%。此外,刑事检察案件总量稳定的同时,民事、行政、公益诉讼检察案件比重从4年前的9.1%跃升至近四成,“四大检察”协同发展的齿轮正被数智技术驱动得更加紧密。
“数智技术迅猛发展已更多可能将尚未揭晓的未来付诸实际的行动,数智检察赋能当下、蓄势未来的时代特征更为凸显。北京市检察机关要在推动‘数字检察’向‘数智检察’发展上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在建用法律监督应用场景体系化的大模型和单一应用场景的小模型‘两端发力’,推动法律监督应用场景由零散向系统、线索发现和审查调查由数据归集碰撞比对向智能筛查自主分析演进,逐步实现法律监督的有形覆盖与有效覆盖。”北京市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朱雅频道出这场革新的未来预期与发展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