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高举队旗跟党走 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
· 四川:出台法治督察与法律监督协作配合工作办法
· 穿越时空的初心对话
· 应勇会见斐济总检察长格兰汉姆·梁
· 水上千垛,田浮碧波
· 聚焦准确认定“现实危险” 以法治思维推进安全生产治理
· 是社会生活百科全书,也是检察办案指南
· 新法条·暖生活·法典化
· 民法典颁布五周年特别报道
· 《问题解答》中找到办案“要诀”
 
正义网 | 返回检察日报首页 | 检察日报检索
上一篇   下一篇 2025年05月2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是社会生活百科全书,也是检察办案指南
——写在民法典颁布五周年之际
张羽

  五年前的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现场掌声雷动。这一刻,在共和国法治丰碑上镌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195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组织起草民法典始,至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编纂民法典”,再到2016年、2018年、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三次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对民法典编纂工作进行研究,一甲子的举国期盼终于照进现实。

  守护人民之权利,回应时代之呼唤。五年来,1260条的抽象条文逐步化作具象的社会场景,是被家暴妇女权利意识的觉醒,是向不合理获取公民个人信息说不,是外卖小哥劳动权益得到重视,是老有所养的居住权得以实现……民法典已悄然嵌入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成为流淌在中华大地上的法治血脉。

  徒法不足以自行。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承担着保障法律统一正确实施的重任,检察机关怎样让民法典“鲜活”起来?

  引子

  一座城与民法典的故事

  江苏昆山,一座古老与现代共融之城。这片土地上300余万民众历婚姻离合,经阡陌交通,通商业买卖,有遗产相续,演绎着人世间的喜怒哀乐。

  “我知道有民法典,但不知道怎么用。”5月20日,阿丽(化名)在昆山市检察院12309检察服务中心向记者讲起了她的故事。2021年,她来到昆山打工,并在此结婚、安家、生子,本该幸福的生活因四年间多次遭到家暴而支离破碎。为了结束痛苦的婚姻,更为寻找被丈夫隐匿起来的孩子,2023年7月,她申请法律援助起诉离婚并向检察机关申请支持起诉。阿丽告诉记者:“从帮助取证、提供审查意见到与前夫沟通,在我迷茫的时候,检察院帮助我成功依法维权,我真的觉得很温暖。”

  家暴,一个沉重的话题。民法典用第1042条、第1079条、第1091条三个条文,明确了家庭暴力的定义、法律责任和损害赔偿等制度,成为反家庭暴力法律体系的权利基础。

  “我们在反家暴领域全面开展法律监督工作,依法打击涉家暴刑事犯罪,支持被家暴妇女起诉,提起反家暴公益诉讼,综合运用‘四大检察’职能,全方位保障民法典赋予女性的人身安全权。”昆山市检察院检察长王国庆说。

  类似阿丽这样从民法典中汲取力量的昆山市民,还有许多。

  长期从事传染病预防志愿者工作的“90后”小帅(化名)被评为“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但他却被某网络账号造谣感染了某传染病。小帅将账号所有者告上了法庭,被告输了官司后向检察机关申请监督。检察机关经审查认为,民法典中人格权独立成编,侵害人格权应承担民事责任,法院判决并无不当。当时,被告不停地上访申诉,为发泄怨气还到处散播谣言视频,小帅再度就新发视频将其告上法庭。对此,检察官没有简单地驳回申请,而是进行了背对背调解,在释法说理的同时动之以情,最终双方和解。

  民法典人格权编专章规定隐私权与个人信息保护。2021年,昆山市检察院在开展个人信息安全领域公益诉讼专项监督中发现,在公租房、低保家庭住房补贴申请的信息公开过程中,原本属于个人隐私的配偶姓名、家庭收入等信息也被公示在了政府部门网站上。对此,检察机关制发检察建议并探索构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安全法律监督模型。

  还有,遭遇赡养难题的93岁庄奶奶,为证明遗属身份奔走寻证的烈士之女,被侵犯知识产权的企业……当民法典赋予他们的合法权益遭受侵犯时,检察机关通过支持起诉、公益诉讼、裁判监督、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惩罚性赔偿、刑民衔接等司法方式和途径,让民之权利落地生根。“对基层检察官来说,贯彻落实民法典,就是要把案子办好,办出高质效。”检察官如是说。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曾指出,像昆山这样的地方,包括苏州,现代化应该是一个可以去勾画的目标。

  昆山,是检察机关全面贯彻落实民法典、勾画法治现代化的一个微缩样本。穿透这个样本,我们可以看到全国20多万名检察人如何把“以人民为中心”镌刻在新时代。

  起笔

  贯彻民法典的双重责任

  民法典甫一通过,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就指出,检察机关在贯彻实施民法典中肩负双重责任:既要在办案中严格践行民法典,又要通过法律监督保障民法典统一正确实施。各级检察机关要将贯彻实施民法典作为一项融政治与业务于一体的重要工作抓实抓好。

  “检察机关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准确把握民法典的精神内涵,持续更新检察监督理念,在贯彻落实民法典时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化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依法平等保护等基本原则。各级检察院民事检察部门坚持以‘三个善于’做实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努力将民法典对民事权益的保护落到实处,积极推动良法化为善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最高检民事检察厅厅长蓝向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如何让民法典所倡导的理念、原则从纸面走进现实?检察机关的回答是简洁有力的两个字:办案!

  居住权是民法典新创设的一种物权类型。在上海,发生了这样一起案件:一位老人早在2017年就写下自书遗嘱,其名下两栋房产,一栋房产所有权归儿子,但居住权归外孙女;另一栋房产所有权归女儿,但居住权归儿子。这样设立的居住权能得到法律支持吗?

  “该案中,检察机关以设立居住权的背景及意义为导向,综合全案价值衡量和司法导向,对案件法律适用问题进行监督,通过抗诉明确了设立居住权的物权效力和债的效力的区分保护,维护了被继承人的真实意愿,以精准化监督践行检察为民的初心使命。”最高检这样阐述该典型案例的意义。

  据了解,2021年民法典正式实施以来,最高检保持每年发布一批贯彻实施民法典典型案例的频率,共发布四批34个案例。这些案例覆盖了民法典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和侵权责任等各编核心内容——

  当残障人士被某纺织公司冒名登记为监事,并因此无法享受低保时,江西省检察机关为实质性化解矛盾纠纷,支持起诉的同时推动相关行政机关撤销了登记,还针对办案中发现的问题,运用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进行数据核查并制发检察建议;

  当发生交通事故后,错误适用民法典导致受害者家属拿不到全额赔偿金时,山东省检察机关提起抗诉,确保民法典统一正确实施,同时以构建“机动车辆安全统筹业态治理类案监督”模型、向行政部门制发检察建议等形式提升监督质效;

  当两家公司之间的债务纠纷遇到“超标的执行”时,四川省检察机关提出检察建议,建议对超标的查封冻结措施予以纠正,依法平等保护民事主体财产权利;

  当离婚女性因不易举证而在离婚诉讼中未能获得经济补偿时,湖北省检察机关通过调查核实,认定其独自抚养其子至成年,通过向法院制发再审检察建议予以监督,依法保护其获得经济补偿的权利。

  …………

  深入研读这些案例后有两个特点让人印象深刻:一个是检察人员在办案中更加注重调查核实,努力做到以亲历性保障准确性、实效性,以法律事实更好还原客观事实,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另一个则是各级检察机关积极探索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辅助办案,不断提升民事检察监督质效。

  一个个典型案例,饱含了立法精神,凝结了司法智慧,是检察机关的一份份答卷。

  今年5月16日,最高检以“‘典’亮生活守护美好”为主题举办检察开放日,5名来自一线的检察干警讲述了各自的办案故事。当其中一位检察干警讲到自己如何亲历调查,揭开了一起虚假诉讼的内幕时,现场参加活动的代表委员、法律专家和大学生、社区群众不由自主地送上掌声。这掌声,便是对检察答卷的评判结果。

  蓝向东认为,民法典不仅为民事检察监督办案提供了最重要的实体法依据,同时也对促进民事检察制度优化具有指引作用。五年来,民法典在推动检察机关持续优化民事检察监督理念,促进优化民事检察监督标准和监督方式,推动民事检察专业化建设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走笔

  当好公众利益代言人

  事实上,民法典对检察工作的影响不止于民事检察工作。

  “锰三角”,位于湖南、重庆、贵州三地交界之处,因锰矿资源储量丰富集中而得名。然而,矿场开采导致湖南省花垣县环境污染、安全生产风险大、水土流失、农产品质量存隐患、税费欠缴等系列治理难题。企业污染、群众受害、政府买单,如何跳出这样的困境?

  2022年4月起,湖南省检察机关组织工作专班,发挥行政公益诉讼督促协同作用,督促支持政府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以公益诉讼为切入口,“四大检察”联手出击,至2023年该省检察机关共办理行政公益诉讼69件、民事公益诉讼17件、行政违法行为监督案件14件以及一批涉矿腐败案件,同时向行政机关移送线索162条,支持磋商、起诉25件,追偿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金1.15亿元。

  这是一个以民法典为基础的矿业污染综合治理样本。其中,民法典第9条确立的“绿色原则”,为环境公益诉讼提供了价值基础;第1232条新增生态环境损害的惩罚性赔偿制度,明确故意污染环境、破坏生态造成严重后果的需承担惩罚性赔偿责任,解决了此前司法实践中赔偿标准模糊的问题。

  最高检公益诉讼检察厅厅长徐向春指出:“民法典为检察公益诉讼制度的发展提供了实体法依据、价值指引和制度支撑,对检察公益诉讼的实践路径、案件范围拓展及制度完善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条款使公共利益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具象规则,解决了公益诉讼中‘公共利益认定难’的实践困境,同时强调公共利益在利益冲突中的优先性,为检察机关办案提供了价值判断标准。”

  记者在最高检公益诉讼检察厅看到一份“沉甸甸”的分类案例整理表,呈现了2020年以来检察机关在个人信息保护、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无障碍环境建设、特定群体权益保护、食品药品安全、文化遗产与英烈保护等6个领域,全国四级检察机关贯彻落实民法典的公益诉讼实践之路——

  2020年以后,依据民法典第1207条关于产品缺陷惩罚性赔偿的规定,最高检部署探索食品安全惩罚性赔偿,江苏、浙江等地陆续出现了一批典型案例;

  依据民法典第128条残疾人权益保障相关规定,青海省检察机关办理120急救平台无障碍改造案,推动急救平台开通“一键呼救”功能,解决听障人士及言语障碍人士等群体呼救不便的难题;

  依据民法典第1041条关于老年人权益保障的规定,湖南省检察机关办理药品说明书适老化改造案,解决药品说明书“字小如蚁”给老年人带来的困扰;

  …………

  “在法定领域深耕细作,在新领域积极稳妥探索。”徐向春告诉记者。

  遐思

  为每个人遮风挡雨的法治之伞

  站在时代坐标上,回望这五年乃至更久远的过去,检察机关一直在为民法典这部“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写下鲜活的注脚。

  “从民法典起草伊始,最高检就全程参与了编纂工作。在草案形成前,对民法总则的框架结构、民事法律渊源及适用规则、国家作为民事主体的问题、民事法律行为的规定中对国家利益的特殊保护问题、监护制度的完善、时效制度的完善等6个重点专题开展研究。草案形成后,对民法总则提出60余条修改意见;先后四次对民法典各分编研提共计280条具体修改意见。民法典正式实施后,最高法在出台相关司法解释的过程中,也都征求了我们的意见。”作为全程参与民法典编纂、实施的见证者,最高检法律政策研究室民事行政法律研究处副处长米蓓告诉记者,这些工作为检察机关全面准确理解民法典立法精神和立法原意以及在办案中融会贯通,提供了理论保障。

  西北政法大学副校长、最高检检察公益诉讼研究基地主任常安认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民法典是全面依法治国中的宏伟篇章,检察机关在贯彻落实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人民至上的司法理念和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司法路径。民法典贯彻落实非一朝一夕之功,检察机关需要继续根植于司法实践,找准切入口和着力点,为民法典增添更多的‘鲜活’元素。”

  身处办案一线的检察官,则着眼于当下司法实践的蓬勃发展并谋划未来。

  “未来需以‘精准监督’‘协同治理’为导向,持续深化制度实践,例如强化民法典第1234条、第1235条适用,推广‘替代性修复’模式探索碳汇补偿等机制,针对‘算法歧视’‘大数据杀熟’等新型侵权探索适用民法典个人信息保护条款等,推动检察公益诉讼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法治利器。”徐向春说。

  “要持续加强民事生效裁判监督,进一步优化完善提请抗诉程序,用好抗诉这一法定监督方式;进一步规范民事再审检察建议办理,发挥好同级监督的制度效能;进一步加强调查核实,努力做到以亲历性保障准确性、实效性,用心用情办好关乎人心向背的民生案件。”蓝向东说。

  法典无声,司法铿锵。在时代变迁的澎湃潮流中,我们期待民法典始终葆有旺盛的生命力。它不是纸面上静默的条文,而是为每一个平凡人遮风挡雨的法治之伞。

上一篇   下一篇
 

检察日报社简介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采编人员
正义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 1998-2008,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