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法治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如何关闭践踏隐私的“魔盒”?
· 低空经济“高飞”,城市声环境质量不能应声下跌
· 凌成兴受贿、国有公司人员滥用职权案一审宣判
· “狼王”落网记
· 广告
 
正义网 | 返回检察日报首页 | 检察日报检索
上一篇   下一篇 2025年05月2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低空经济“高飞”,城市声环境质量不能应声下跌
樊悦池

  5月19日,上海中心城区首条定制化低空观光航线正式开通,但直升机起降平台百米外便是居民区,附近居民一天都被直升机的起降声闹得没法休息。而深圳记者走访该市龙岗、龙华、福田等人口高密度城区时,发现不少小区居民也正遭受直升机低空飞行带来的噪声困扰(据5月21日新京报官网、5月20日南方都市报官方微信公众号)。

  “一小时飞过八架直升机,70分贝噪声吵得紧闭门窗仍睡不着”“直升机每次在空中掠过,自家的玻璃窗总会随之颤动”……从媒体报道来看,穿梭于城市上空的直升机带来的噪声如“魔音穿耳”,严重影响附近居民的正常生活。根据《声环境质量标准》,住宅区噪声白天不高于55分贝,夜晚不高于45分贝。而直升机动辄带来70分贝甚至更高的噪声,已属于扰民程度。

  这些扰民的低空飞行器是无序乱飞吗?事实并非如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飞行基本规则》相关规定,直升机飞行要履行报批手续,并向当地飞行管制部门提出飞行申请。据报道,这些直升机等低空飞行器飞行前也都经过了审批。为何还会频繁出现噪声扰民现象?

  问题就在于,飞行审批包括飞行单位、机型、起降机场、预计时间、航线、高度等内容,但并无噪声标准规定。民用航空法明确,禁止民用航空器飞越城市中心区上空(除起飞、降落或者依法规定的情形以外),但并未对直升机等低空飞行器经过居民区的噪声控制相关问题作出明确规定。

  更现实的情况是,很多城市的直升机航线是之前规划的,当时的飞行路径设计优先顾及效率与安全性,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噪声防治问题,导致如今因为城市发展和人口密度增加,航线无法完全避开居住密集区域、学校、医院等噪声敏感区。即便相关部门及时受理投诉,更改了一两条飞行路线,也难以应付越来越多的常态化、商业化飞行项目。

  一边是充满活力和潜力、正在乘势“高飞”的低空经济,一边是“被吵醒”的城市声环境和“安静权”受损的居民,如何实现和谐共处共赢?

  毋庸置疑,最为关键的是优化与城市高速发展不匹配的滞后规定和技术。一些城市的积极探索,或许可成为借鉴样板。2024年以来,苏州在国内率先立项编制地方标准《低空飞行垂直起降点噪声控制规范》,明确提出低空飞行器噪声准入机制与技术规范,涵盖飞行垂直起降点的噪声要求、声屏障设计与实施、航路噪声控制、智能噪声监控与管理系统等内容。深圳也正通过政策创新、技术探索等多维度方式积极寻求破题路径,科学布局低噪声起降点、构建全域感知体系等措施。专门细致的科学标准和与时俱进的技术措施,双重发力下,直升机飞行噪声扰民的困境有望被打破,值得其他城市学习。

  低空经济正在“高飞”,但不能让城市声环境质量应声下跌,更不能以牺牲居民的“安静权”为代价,这就需要相关部门积极探索寻找破题路径。“安静权”保障到位了,低空经济才能在绿色、可持续的道路上飞得更高更远。

上一篇   下一篇
 

检察日报社简介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采编人员
正义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 1998-2008,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