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绿海·纵横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光泽社仓的前尘往事
· 红楼雨幕 诗意篇章
· 破茧化蝶:数字时代的生态隐喻
 
正义网 | 返回检察日报首页 | 检察日报检索
上一篇   下一篇 2025年04月1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红楼雨幕 诗意篇章
王吴军

  

  

  

   清代画家孙温绘制的《红楼梦》绘本,现存画面230幅,笔法精细、构图精美,是清代同题材绘本中的精品。

  在岁月的浩渺瀚海之中逐浪前行,总有一些经典的意象,宛如划破万古长夜的熠熠星辰,穿透历史的层层雾霭,照亮文学那片无垠的苍穹。“红楼雨水”就恰似一颗莹润剔透的稀世明珠,精心镶嵌在《红楼梦》精心编织的那一匹交织着盛世繁华与末世哀伤的绚丽锦缎之上,散发着勾魂摄魄的迷人幽光,引得无数读者投身其中,探寻无尽奥秘,沉醉不知归路。

  1.

  《红楼梦》第四十九回,贾宝玉到芦雪广参加诗社时,因为外面下大雪,所以“罩一件海龙皮小小鹰膀褂,束了腰,披了玉针蓑,戴上金藤笠,登上沙棠屐,忙忙地往芦雪广来”。

  林黛玉看见宝玉头上戴着大箬笠,身上披着蓑衣前来,笑说他是渔翁。古代,人们在下雨天用野草裹住身子遮雨,久而久之形成了蓑衣。《诗经·小雅·无羊》:“尔牧来思,何蓑何笠。”蓑衣一般由蓑草制成,蓑草的表皮较光滑,雨水不易渗透,又轻易可得,因此人们常在雨天穿蓑衣。

  林黛玉看到贾宝玉穿着的蓑衣斗笠不是寻常市场卖的,十分细致轻巧,便好奇地问:你这是什么草编的?宝玉只说是北静王送给自己的。北静王出身高贵,他送给宝玉的蓑衣不是普通的蓑衣,而是玉针蓑,是用一种柔软而不渗水的高级玉草编织而成。在古代文献中,玉针蓑被描述为一种柔软而珍贵的雨衣,甚至宫廷内的官员们也穿着这种雨衣。玉针蓑不仅是一种防护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符号。

  红楼的意境,很多都是在雨中展开的。当那牛毛般细密、花针般纤细的细雨,淅淅沥沥地飘落在贾府的亭台楼阁、蜿蜒曲折的小径与迂回的游廊之上,整个天地刹那间被一层薄如蝉翼的轻纱所笼罩,如梦似幻,宛如一幅意境幽远的水墨丹青,每一处晕染都藏着无尽的诗意与故事,每一抹色彩都诉说着往昔的繁华与沧桑。

  雨,这位大自然最灵动的使者,在红楼的广袤天地间,被赋予了独树一帜的风姿与深邃幽远的情韵。它时而轻柔如缕缕游丝,恰似林黛玉那细腻婉转、绵延无尽的情思,丝丝袅袅,缱绻悱恻,满溢着柔肠百转的眷恋;时而磅礴如汹涌的惊涛,仿若贾府兴衰的汹涌浪潮,澎湃激荡,浩浩荡荡,势不可挡。

  沿着《红楼梦》描画出的大观园那蜿蜒的小径信步徐行,雨滴落下,打湿了古朴厚重的石板路,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仿若历史的悠悠跫音,在耳畔低吟浅唱着往昔那些或明媚欢快或哀伤凄婉的故事。

  路旁的花草树木,在雨水的润泽下,愈发显得娇艳欲滴、楚楚动人。那灼灼盛放的桃花,在微风细雨中轻轻摇曳,恰似林黛玉那娇弱纤细的身姿,让人见之即生爱怜之意;而那郁郁葱葱的翠竹,在疾风骤雨中依旧傲然挺立,恰似潇湘妃子林黛玉高洁傲岸、不屈不挠的品格,坚韧且刚强,于风雨中彰显着生命的倔强。

  在《红楼梦》里读到那个细雨如织的午后,林黛玉独自静坐在窗前,眼眸凝视着窗外如丝如缕的雨幕,万千思绪如潮水般涌上心头。她缓缓执起画笔,试图将这雨中的绝美之景一一勾勒描绘,可心中的哀愁却如这连绵不断的秋雨,剪不断,理还乱,难以用画笔全然倾诉。“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林黛玉写下的这些诗句,宛如这绵绵秋雨,满溢着无尽的凄凉与哀伤,是她对命运的悲叹,对爱情的迷茫。在这朦胧雨幕之中,她与贾宝玉的爱情,她自己坎坷多舛的命运,都变得那般缥缈不定、遥不可及,怎不让人为之黯然神伤。

  而《红楼梦》里的贾宝玉,那个纯真无邪的少年在雨中的身影,同样令人难以忘怀。他冒雨前去探望林黛玉,赶到时,浑身早已湿透,却只为能与她见上一面,说几句贴心暖肺的话语。那雨水顺着他的脸颊缓缓滑落,早已分不清究竟是冰冷刺骨的雨水,还是滚烫炽热的泪水。他对林黛玉的深情厚谊,在这风雨的映衬下,愈发真挚热烈、刻骨铭心。

  “枕上轻寒窗外雨,眼前春色梦中人。”他们在雨中的邂逅、相知与相恋,恰似一首悠扬婉转的乐章,奏响了世间最动人的爱情旋律,可其中又隐隐夹杂着丝丝缕缕的忧伤和无奈,令人叹息,仿佛能听见命运无情的拨弄。

  2.

  那个阴晴不定的天气,仿佛是贾宝玉心境的真实写照。

  在清虚观打醮回来后,贾宝玉被林黛玉的吵架搞得心烦意乱,于是去找薛宝钗排解,无奈又因说错话被其怒斥。走投无路的他跑到了母亲王夫人的房间,却又无意冒犯了金钏儿。王夫人醒来后,贾宝玉不得不仓促逃走。

  他跑到大观园,却被龄官痴情画蔷吸引住了。龄官不停地画着一个又一个“蔷”,她的痴迷透过贾宝玉的眼睛展现,贾宝玉猜测她心中必有无法言说的心事。而贾宝玉的怜悯和关心也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来,他痴迷地观看着,未料到天色骤变,一阵大雨倾盆而至。

  这一场大雨所产生的蝴蝶效应让人骇然。贾宝玉被雨淋后,心情更是糟糕。与这场雨同时进行的是:“虽金钏儿苦求,亦不肯收留,到底唤了金钏儿之母白老媳妇来,领了下去。那金钏儿含羞忍辱的出去。”宝玉回到房间里因生气狠狠踢了袭人一脚,导致袭人受伤吐血。未几,龄官咳血的症状也愈发严重,病重不得不离开梨香院……贾宝玉在大雨中的狼狈情景,让我们看到了这一角色复杂的内心世界,更让我们看到红楼诸多人物未来将要承受的挫折与悲剧。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除了宝黛之间缠绵悱恻的爱情,红楼雨水默默见证了贾府的兴衰荣辱、世事变迁。曾经的贾府,是何等的繁华鼎盛、荣耀非凡,门庭若市,宾客络绎不绝,处处洋溢着热闹欢腾的气息,尽显钟鸣鼎食之家的气派。然而,时光流转,岁月更迭,家族内部的矛盾逐渐滋生、日益尖锐,外部的压力也汹涌袭来。在一场场狂风暴雨的无情洗礼下,这座看似坚不可摧的家族大厦,渐渐摇摇欲坠、岌岌可危。

  当那大雨如天河倒泻般倾盆而下,仿佛是上天也为贾府的衰落而悲恸哭泣。曾经的辉煌盛景,如今早已化作过眼云烟,消散在历史的尘埃之中,只留下一片满目疮痍的凄凉与荒芜,让人唏嘘不已,感叹世事无常。

  红楼雨水,绝非仅仅是一种普通的自然现象,它更是一种蕴含着深厚底蕴的文化符号,承载着丰富多元的文化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河中,雨常常与忧愁、哀伤紧密相连。“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雨早已成为文人墨客抒发内心情感的重要寄托。而在《红楼梦》这部鸿篇巨制里,雨水更是将这种情感渲染到了极致。它不仅巧妙地烘托出整个故事的悲剧氛围,更深刻地揭示出人生的变幻无常和命运的难以捉摸,让人在品味中不禁对生命的无常产生深深的思索,领悟到繁华背后的沧桑。

  从诗词的精妙视角来看,《红楼梦》中的雨水诗词,更是如璀璨繁星,美不胜收。“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除了林黛玉这首动人心弦的《秋窗风雨夕》,还有贾宝玉的“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这些诗句,都以细腻入微的笔触,生动地描绘出雨中的朦胧景致,精准地抒发了人物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它们宛如一颗颗熠熠生辉的明珠,巧妙地镶嵌在《红楼梦》这部文学巨著之中,散发着迷人的光彩。感受古典诗词与红楼故事交融的独特魅力,让人深深沉醉。

  在红楼的世界,雨水还与佛教文化有着千丝万缕、难以割舍的联系。佛教认为,人生如茫茫苦海,充满了无尽的苦难与烦恼。而雨水,恰似佛法的甘露,能够洗净人们心灵深处的尘埃污垢,让人获得心灵的解脱与救赎。在贾府逐渐走向衰落的过程中,许多人物都经历了人生的种种磨难与挫折,他们在雨中深刻反思自己的人生轨迹,苦苦寻求心灵的慰藉与安宁。这也从侧面体现了《红楼梦》这部书对人生、对命运的深刻洞察与思考,引导读者探寻生命的真谛。

  3.

  红楼雨水,是那个时代的生态缩影。

  《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一回中,贾珍因这一年的进项少了很多而责怪乌进孝。乌进孝答:“回爷说,今年年成实在不好。从三月下雨起,接接连连直到八月,竟没有一连晴过五日。九月里一场碗大的雹子,方近一千三百里地,连人带房并牲口粮食,打伤了上千上万的,所以才这样。小的并不敢说谎。”

  乌进孝虽称自己“不敢说谎”,但极可能还是夸大了灾情。从3月到8月,半年的时间一直连绵阴雨,这个可能性太小了。如果真是这样,怕是连这样的收成也不会有了。但五谷不分的贾珍,大概搞不清这其中的门道,所以也只得罢了。不过,贾珍不懂,而贾政却懂。《开夜宴异兆发悲音,赏中秋新词得佳谶》一回中,贾母说贾珍送来的西瓜味道不大好,贾政回说:“大约今年雨水太勤之故。”

  袭人也是懂的。第六十七回中,袭人路上遇到老祝妈在葡萄架下拿掸子赶马蜂,原来是因为这段时间雨水少,而恰好赶上果子成熟,所以很多虫子来咬果子:“一嘟噜上只咬破三两个儿,那破的水滴到好的上头,连这一嘟噜都是要烂的。”

  红楼雨水,是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的完美交融。它以其婉约、清丽、优美的独特姿态,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散文的独特韵味与美感特质;又以其深刻、透彻的丰富内涵,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人生的美好。当我们轻轻翻开《红楼梦》这部书,仿佛踏入了一个充满诗意与梦幻的世界,仿佛能清晰地听到那雨滴滴答答的清脆声响,真切地看到那雨丝飘洒的婀娜姿态,深深感受到那雨中所蕴含的动人故事与真挚情感。

  烹茶可以用雨水,也可以用雪水。《红楼梦》第四十一回的“栊翠庵品茶”中,妙玉的烹茶之水,值得品味。话说贾母携众人来栊翠庵喝茶期间,妙玉一共烹了两次茶,第一次是给贾母烹茶,用的水乃是旧年蠲的雨水,原文写道:妙玉捧茶与贾母,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贾母接了,又问:“是什么水?”妙玉笑回:“是旧年蠲的雨水。”

  而这一回中的妙玉第二次烹茶,是招待薛宝钗、林黛玉两人喝体己茶,烹茶之水却发生了变化,变成了极其罕见的雪水。且看原文:只见妙玉让她二人在耳房内,宝钗坐在榻上,黛玉便坐在妙玉的蒲团上,妙玉自向风炉上煽滚了水,另泡一壶茶……黛玉因问:“这也是旧年蠲的雨水么?”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个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

  相差如此悬殊,其实在于妙玉的性情。清人涂瀛在《红楼梦论赞》之“妙玉赞”中的论断:妙玉……有天子不臣,诸侯不友之慨……

  岁月悠悠流转,红楼的故事早已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抹尘埃,然而,红楼雨水所蕴含的独特魅力,却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逝。它宛如一首永恒的经典诗篇,在岁月的浩瀚长河中久久回荡,让人回味无穷,沉醉在那无尽的美好与感动之中。或许,这便是红楼雨水的独特迷人之处,它用一种无声却又极具力量的语言,默默诉说着人间的悲欢离合、世态炎凉,让我们在这纷繁复杂、喧嚣浮躁的世界里,寻觅到一片宁静的心灵净土,去尽情感受那份源自文学的温暖与力量。

  “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远路应悲春晼晚,残宵犹得梦依稀。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让我们沉浸在这红楼雨水中,细细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在文学的滋养中找寻心灵的宁静港湾,于喧嚣尘世中寻得一片精神的栖息地。在红楼的雨幕中,读懂人生的沧桑与美好,领悟生命的厚重与轻盈。

上一篇   下一篇
 

检察日报社简介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采编人员
正义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 1998-2008,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