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泽县社仓者,县大夫毗陵张侯之所为也。”这是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民间社仓倡导者朱熹为光泽新建社仓而写的《新建社仓记》一文的开头。南宋淳熙的一个灾年,炎炎夏日,草木枯焦,无数衣衫褴褛、瘦骨伶仃、面露菜色的民众在光泽县衙前的社仓门口排队。他们将发放的谷米装进自己带来的布袋时,一个个笑逐颜开,欢欣鼓舞。
社仓,是古时民间储粮备荒的一种社会习俗和制度,由南宋思想家、理学家、教育家朱熹首创。宋乾道四年(1168年),他目睹闽北连年水旱频繁,百姓不得温饱,饿殍遍野,饥寒交迫,于是在福建崇安鼓励富户发粮救灾,并于宋乾道七年(1171年)在五夫镇首创社仓,广受欢迎。接着他上书呈奏朝廷,建议设立民间储粮社仓制,以备灾荒扶贫济困,普救民间苍生之苦。此奏请很快被恩准,颁行天下。
福建光泽是最早响应社仓制的地方之一,其地处崇安之邻,民间自来就有义仓之举。此前,县令上官均就曾倡导民众建立义仓,在平济桥东建仓储粮,普救灾民。绍熙初年(1190年),新任县令张侯见此地灾情不断,民众困苦,饥寒交迫,还有许多人家连儿女都养不活,而一些外地旅人在此地生病,无钱无粮冻饿而亡,惨不忍睹。正如朱子《新建社仓记》所说:“光泽于邵武诸邑最小而僻。自张侯之始,至则已病夫。市里之间,民无盖藏。每及春夏之交则常贵而食艰也。又病夫中下之家当产子者力不能举,而至或弃杀也。病夫行旅之涉吾境者,一有疾则无所于归,而或死于道路也。”张侯为此首先响应,与当地名士乌洲的李吕商讨,在光泽当地推行社仓,救民于灾荒穷困。民生受此之益,朝廷颁行推广,各地争相效仿。
说起光泽社仓,不能不说李吕(字滨老)。此人博才多学,其著《澹轩集》为经典之作,名噪当时,为当世所推崇。李吕与朱子自来交好,互为钦佩,为学术之友,李吕儿子和侄儿都先后投在朱熹门下,成名致仕。他熟悉朱子社仓所为,马上为张侯献策按社仓经营方式操作,并于绍熙三年(1192年)正式在平济桥东动工建仓,第二年建成,仓成立碑,县令张侯通过李吕请朱子撰文记述此事。为杜绝腐败,防止仓官贪污,短斤少两,克扣民粮,也像五夫社仓一样将朱子的《度量无私本是公》一诗刻在粮囤上:“度量无私本是公,寸心贪得意何穷。若教老子庄周见,剖斗除衡付一空。”
之后,社仓采取一系列经营管理方式,储存由县衙拨市米1200斛启动,春夏青黄不接季以平价卖出,秋冬收粮时则增价收回,以备来年滚动出售。又买民地与寺田收获积谷作为社仓的基本贮粮,平时贷放生息,增加储量。社仓立规建章,完善赈济发放管理制度,一时间,社仓办得红火有序,为民众饥困赈灾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张侯倍感自己救民于水火的抱负终得实现,也为了告诫后人不要破坏社仓这项制度,于是通过李吕专门写信,请朱子为社仓作一篇碑文。朱子欣然命笔,于绍熙四年(1193年)春二月丁已,写下了《新建社仓记》。
朱子在《新建社仓记》中写道:“盖其创立规模,提契纲领皆张侯之功。而其筹画综理纤密者,则李君之力也。”“读古人之书,观古人之政,所以施于鳏寡孤独困穷人者至说悉矣。”文中对张侯倍加赞赏,称其学古人君子之风,“若张侯者,自其先君子而学于安定先生之门,则已悼古道之不行,而抱遗经而痛哭矣。及其文孙遂素业,以施其政,宣其志虑之及此,而能委心救助以底于有成也。”朱熹对李吕也有称赞:“李君与予盖有讲学之旧,予每窃其负经事综物之才以老而无所遇也。今乃特因张侯之举而得以粗见其毫末,是不亦有感于李君者,沿有考云。”
纵观朱子社仓制度的普及推广,光泽是最早的推行县之一,自此以后,义仓、社仓合为一体,开始了千年社仓之举,并逐步走上规范化轨道。历朝历代官府都把社仓作为当地民生重要备荒贮粮保障,防灾于未发。明洪武二年(1369年),光泽建有东西南北四仓,以保境内,哪方有难,即开哪仓;清康熙二十五至三十二年(1686年-1693年),建有常平仓71间,储粮23491石。城区洪济坊在嘉庆年间创办,经营管理得法,有严谨贮粮仓规和赈放审批制度,发挥作用极大,至今仓碑犹在,见证着当时的景象,是难得的古迹遗存。
当时还有个人义捐创办的社仓。清乾隆五年(1740年),在都贡生何以镇独捐谷三千石创立充实何氏社仓,用于救济族内和邑内贫困人家。清光绪三年(1877年),县令饶书升在宾贤坊建饶裕义仓,大小六间,储谷96石,以备不时之需。为此,清版《光泽县志》对朱熹创办社仓推行以来的功德评价很高:“古义仓之设,朱子言之甚详。然皆储在民,而核其数在官也。遇饥申请或赈或贷法甚善焉。”
清光绪到民国二十八年,官方不断以捐献缴纳谷子充作仓粮,县乡各有仓,仓谷作为区域建设开支。各坊自己管理,还有作军粮征集使用。但也有贪官污吏吞仓粮,造成亏损等,也有许多社仓有名无实,相继倒闭。新中国建立后,社仓田地房屋收归公产,人民政府有了贮粮保证,千疮百孔的社仓结束了历史使命。
“共期秋实充肠饱,不羡春华转眼空。”这是朱子当年牵挂民众苍生温饱而写下的诗句。倡建社仓之善举,由官办或民储、民管,为当地民生保障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当年朱熹为光泽社仓作文题记,更是推动了光泽社仓的发展,对拯救灾民、扶贫济困可谓功不可没。自宋以降,光泽发生大小数百次灾情,依靠社仓赈粮发放,普救万民,保障民生,维护了地方的稳定。至今,在光泽城乡,还可看到洪济坊义仓规则、册下义仓碑、汉溪社仓、浔江义仓等遗址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