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版:学术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检察学自主知识体系
· 探索习惯法的法治之旅
· 集萃
 
正义网 | 返回检察日报首页 | 检察日报检索
上一篇   下一篇 2025年04月0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检察学学科建设对于推动我国高素质检察人才培养、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自主检察学知识体系建设等具有重要意义——
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检察学自主知识体系
李奋飞

  

  

  

  □在全面依法治国的征程中,检察学学科建设既承载着完善法学学科体系、推动检察理论创新的学术使命,又肩负着服务检察改革、司法改革和培养专业人才的实践担当。通过强化政治引领和社会服务、深化理论研究、促进理论和实践融合、加强国际对话等,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的检察学自主知识体系将逐渐建构起来,从而为检察机关以高质效履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注入强劲动力,进而为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贡献更多检察智慧与检察力量。

  作为一个以检察制度和检察实践为主要研究内容的新兴学科,检察学学科产生于中国特色的检察制度。近年来,检察学学科建设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一些高校不仅开设了《检察学》课程,甚至还探索出检察学本硕博贯通式培养模式。值得一提的是,当前检察学研究水平明显提升,其理论体系也在不断丰富,基本上能满足检察实践需求,但仍存在重视程度不够、研究深度有待提升、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等突出问题。

  不久前,最高人民检察院、教育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与高等学校合作的意见》第10条明确指出,协同推进检察学学科专业建设。检察学学科建设对于推动我国高素质检察人才培养、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检察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等具有重要意义。检察学学科建设应准确把握该学科的独特定位、内在规律和发展方向,加强学科基础要素研究,积极回应检察实践新需求,密切关注中国法治建设中的新问题、新挑战,并在系统提炼“四大检察”丰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新观点、新理论并反哺检察实践,助力“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

  检察学学科建设的重要意义

  协同推进检察学学科建设,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助力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下,检察学学科建设有助于提升检察机关充分、高质量发挥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法律监督职能。通过聚焦深入研究检察权的优化配置、有效行使方式,检察学研究将为检察机关依法高质效履职提供理论指引,进而确保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强化人权司法保障,维护司法公正和法治权威。同时,检察学研究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检察工作的新要求、新期待,紧紧围绕检察工作发展的重大规划与改革举措等战略性、前瞻性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因此,检察学学科建设能为检察机关创新工作机制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法路径,进而助力推动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

  助力高素质检察人才培养。检察学学科建设,为系统培养高素质检察人才建构了新平台,通过专业化的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可以培养具备深厚检察理论功底、熟悉检察业务流程、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检察人才,满足新时代法治建设对检察人才的新需求,进而加强检察队伍的规范化、正规化和专业化建设。

  助力检察机关深度参与社会治理。检察学学科的发展与检察机关深度参与社会治理密切相关。通过系统、科学研究检察机关与其他司法机关、国家机关的关系等问题,能够为司法体制改革持续提供理论支持,助力推动检察权运行机制不断完善,推动健全执法司法机关相互配合、相互制约机制,加快推进检察机关高质效履职,从而更好地参与国家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尤其是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助力提升中国特色检察制度的认同度和影响力。推动检察学学科建设,有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写进“教材”、走进“课堂”,不断增进人们对中国特色检察制度的认知和认同。此外,推动检察学学科建设,还有助于强化涉外检察工作实践,提升涉外检察能力,并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比较研究。通过加强检察理论和检察实践的国际交流,既能够系统地借鉴域外的有益经验,也可向域外展示中国检察制度的独特优势,提升中国检察制度的影响力。

  助力构建中国检察学自主知识体系。通过进一步深入研究检察权的性质、检察制度的生成逻辑和发展规律等,检察学研究能够填补法学研究空白,推动法学理论向精细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更好为检察实践和检察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并促进检察理论与检察实践的深度融合,推动检察改革、司法改革和法治建设的理论创新,进而助力构建中国检察学自主知识体系。

  检察学学科建设的基本规律

  作为法学学科体系建设的重要分支,检察学学科建设或需遵循以下基本规律:

  一是突出本土性和时代性。检察学学科建设应注重本土性,积极回应检察实践和检察改革新需求,关注当下中国法治建设中的新问题、新挑战,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期待。例如,人工智能如何赋能检察工作,检察机关如何有效参与社会治理、如何完整全面准确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等等。同时,检察学学科建设应立足本土(检察)实践,彰显时代精神,提炼符合中国法治发展规律的检察理论,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供学科支持。

  二是把握好研究对象。学科建设的关键在于把握好研究对象。一般认为,检察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检察制度和检察实践。就检察制度而言,至少应研究检察制度的产生、沿革与历史发展、理论根基、改革方向,以及其包含的公诉、检察侦查、诉讼监督、检察管理等具体制度。就检察实践而言,尤其应注重研究其中的重大疑难复杂问题,回答好检察事业发展面临的一些新课题。例如,如何实现“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就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检察机关必须答好的新课题。

  三是坚持实践性与理论性相统一。作为知识生产的一种组织形式,检察学学科的根本属性还是知识性。检察学学科的知识生产,应注重从实践中提炼理论,并反哺实践,形成“实践—理论—实践”的良性互动与螺旋式上升,这既有助于推动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也有助于丰富学科理论体系。

  四是注重从其他学科中汲取营养。检察学学科是一门交叉学科,多学科交叉是其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需要从不同学科中汲取营养而发展。检察学学科既与宪法学、诉讼法学、刑法学、证据法学等法学学科存在深度关联,也涉及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等领域。此外,随着新兴领域的发展,检察学还将与网络法学、环境法学等学科存在越来越多的交叉融合。例如,在网络犯罪治理、生态环境检察公益诉讼中,就需整合多学科知识为检察工作提供有效解决方案。

  检察学学科建设的实施路径

  检察学学科建设既是一项战略工程,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立足全面依法治国生动实践,以深化检校合作,协同育人为重点,结合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需求,从强化学科的政治引领和社会服务、建构科学合理的学科理论体系、推进学科人才培养、提升学科的实践影响力、完善学科建设的机制保障等方面系统推进。

  强化学科的政治引领与社会服务。检察学学科建设既应强化政治引领和社会服务,确保其始终服务于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目标,也要积极回应前瞻性、战略性检察问题,围绕国计民生中涉及检察职能的热点问题(如生态环境保护、食品药品安全等)展开研究,助力检察机关在保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此外,通过推动检察学学科建设,增强社会对检察制度和检察实践的认知和认同,从而为法治中国建设营造更好的社会氛围。

  推进学科人才培养。检察机关可以与一些高等院校合作,共建教学科研实践基地,优先推动在法学本科课程中开设《检察学》选修课,其内容大体应涵盖检察基础理论、公诉技能、法律监督实务、检察改革等,注重培养学生的检察兴趣、检察思维和实践能力。此外,还可以适时推动一些条件成熟的高校开展检察学硕士与博士招生与培养工作,并以“检察实务专家进校园”“联合培养”“参与检察实践调研”等方式为依托,实现检察实践与检察理论的双向赋能,尤其应注重通过案例研讨、模拟公诉等方式,提升法科生对检察业务的认知和操作能力,激发其他关联学科的学生对检察学的兴趣,助力推进检察学学科人才培养。

  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科理论体系。在培养和储备检察学师资队伍的同时,检察机关还可以组织学术界和实务界力量编写《检察学》教材,系统阐释学科理论和实践经验,重视和加强学科基础理论建设,着力进行整体性研究,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构建规范的学科理论体系。首先,要强化检察制度的理论证成,凝练检察学的核心范畴和基本命题,形成逻辑严密、层次分明的理论框架;其次,要聚焦检察权的宪法定位、检察机关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检察权运行规律等基础性问题,为学科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为此,应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吸纳和借鉴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在充分尊重检察司法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检察学的研究视野。同时,检察学研究应努力处理好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的辩证统一关系,形成更有深度、更为大气的检察理论。在比较研究方面,也需系统分析域外检察制度的理论与实践,积极借鉴域外有益经验,为检察学理论研究提供必要的支撑和参考。在国际学术交流方面,应积极鼓励、支持相关单位组织检察学国际学术会议、学生交换与交流、合作研究项目,阐释具有中国特色的检察制度的优势和价值,并通过学术交流和对外宣传,讲好检察领域的中国故事,增强学科的国际话语权,推动中国检察学理论走向世界,进而提升学科的国际影响力。

  提升学科的实践影响力。应鼓励检察实务工作者积极参与检察理论研究,并在研究成果转化方面,搭建检察学术成果与司法实践的对接平台,尤其可以通过检察高端智库建设等,将检察学理论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政策建议或工作规范,从而提升检察学学科的实践影响力。

  完善学科建设的机制保障。应协同推动教育主管部门将检察学适时纳入法学学科目录,明确其二级学科或交叉学科地位,为检察学学科发展提供制度保障;鼓励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设立检察学研究专项基金,支持检察学重大课题研究、学术会议举办和国际交流合作;适时创设《检察学》专业学术期刊,建立检察学学术共同体,定期举办检察学学术研讨会,营造良好的学科发展氛围;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构建检察案例库、法律知识库,为学科研究提供数据支持,探索数字检察背景下的学科发展新路径。

  总之,协同推进检察学学科专业建设,是中国特色检察制度持续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检察机关回应国家治理现代化需求的主动作为。在全面依法治国的征程中,检察学学科建设既承载着完善法学学科体系、推动检察理论创新的学术使命,又肩负着服务检察改革、司法改革和培养专业人才的实践担当。通过强化政治引领和社会服务、深化理论研究、促进理论和实践融合、加强国际对话等,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的检察学自主知识体系将逐渐建构起来,从而为检察机关以高质效履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注入强劲动力,进而为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贡献更多检察智慧与检察力量。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纪检监察学院双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一篇   下一篇
 

检察日报社简介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采编人员
正义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 1998-2008,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