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看着手中的不起诉决定书,司法社工张爱英悬了很久的心总算放了下来。这份不起诉决定书中的当事人叫小木(化名),今年16岁。小木是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检察院作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后帮教矫治的第92个孩子,也是张爱英参与帮教矫治的第一个涉罪未成年人。
小木的父母早年离异,父亲常年在外务工,祖父母将小木抚养长大。大人习惯性的责骂和训斥,让小木与他们关系疏远。小木5岁那年,父亲再婚。继母待小木很好,他也愿意和继母敞开心扉。但弟弟出生后,继母将更多精力放在弟弟身上,小木变得沉默寡言。
“我上初中的时候,他们不经过我同意就把我转回了乡镇中学。”回忆起当年读书的事,小木仍心存埋怨。亲情的淡薄、环境的变化,导致他的成绩不断下滑,最终失去了学习的热情。2020年,14岁的小木离开了学校。2023年,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缺乏法律意识和社会经验的小木经朋友介绍,出借手机卡为上线实施信息网络诈骗提供服务,涉及多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
2024年7月,未央区检察院对小木作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考验期为六个月,并将其转介至陕西妇源汇性别发展中心进行帮教矫治。检察官和张爱英结合小木的情况,为其制定专门辅导计划,设计系列帮教活动,包括反诈骗主题的观影活动、参与敬老公益志愿服务,以及开展一对一咨询等。
“安全感严重不足、自控能力较差,辨别是非能力差、自我效能感低。”首次面谈时,小木给张爱英留下了这样的印象。为帮助小木进行自我审视,检察官和张爱英鼓励小木通过“丰盛日记打卡”的方式,详细记录生活。
在第一篇日记中,小木倾诉道:“心疼我的过去,厌倦我的现在,担心我的未来。有那么一瞬间我什么都不想要了。”
“原来我也可以帮助别人”“看着以前的我,突然有点心酸,一直在想到底是什么让我变成今天这个模样,我好像走错了好多路,但我不知道该怎么承担错误……”在参与一次免费为农村老年人配镜的活动中,看到老年人戴上眼镜后满足的样子,小木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
接下来的几个月,帮教活动按既定计划稳步推进。小木仔细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张爱英通过留言的方式为“状态不好的小木”打气加油、为“内疚的小木”鼓劲,默默地支持“决定离职的小木”“赚钱给家人的小木”“告别褪黑素的小木”“开始关注网络安全的小木”“离职后发现自控能力变强的小木”……
六个月转瞬即逝,日记内容逐渐丰盛,一篇篇日记见证了小木的变化。“孩子变化特别大,上次他奶奶过生日,他还拿了500块钱表示心意,奶奶可开心了……”结案评估访谈中,小木的继母对张爱英感激地说。
据未央区检察院未检部门负责人郭涛介绍,为深入践行“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该院自2020年起尝试开展“未检+社工”工作模式,借助社会专业力量建立和完善未成年人检察社会支持体系,通过“检察官+社工+专家团”服务模式、“社工服务+志愿服务活动”双培考察帮扶模式,建立起附条件不起诉帮教矫治协作机制,主动引导社会机构助力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工作。陕西妇源汇性别发展中心是西安本地服务妇女和儿童的社会组织之一,通过专业的社工服务,配合自我认知提升、法律常识普及、丰盛日记打卡、公益志愿活动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协助检察机关开展帮教矫治涉罪未成年人工作,助力专业化办案与社会化保护互融共进、依法监督与深切关怀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