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擦亮新时代党的建设“金色名片”
· 打造一体抓实“三个管理”新亮点
· 持续深化未成年人综合司法保护
· 外卖骑手上路先过“安全关卡”
· 绽放的猫爪草花见证了他的转变
· 便民“小窗口” 为民“大格局”
· 最高人民检察院对齐同生决定逮捕
 
正义网 | 返回检察日报首页 | 检察日报检索
上一篇   下一篇 2025年03月2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外卖骑手上路先过“安全关卡”
宁波鄞州:检法合力加固电动自行车监管链条
蒋杰 励倩

  本报讯(记者蒋杰 通讯员励倩)时速20公里、30公里、40公里……电动自行车速度飙升的背后,是愈发突显的道路交通安全隐患。针对一起外卖骑手超速驾驶电动自行车撞死行人案,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检察院持续跟进监督,联合法院推动加强新业态道路安全监管。近日,外卖骑手李某某与被害人家属达成谅解并签署调解协议后,鄞州区检察院对李某某作出不起诉决定。

  2024年7月,李某某在送外卖途中,驾驶电动自行车与69岁的行人赵某发生碰撞,导致赵某颅脑损伤,经抢救无效死亡。经交警部门认定,李某某承担事故主要责任,赵某承担次要责任。同年10月,李某某因涉嫌交通肇事罪被移送鄞州区检察院审查起诉。

  “只要再快一点,这单就不会超时了。”面对办案检察官的讯问,李某某喃喃道。案发时,他的电动自行车时速超过40公里,远超《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规定的上限时速25公里。办案检察官经调查发现,这辆“超标车”竟在购车时被商家主动拆除限速装置,表面车牌齐全但暗藏“杀机”。

  李某某交通肇事案并非个例。经调查,办案检察官发现鄞州区2023年查处涉及快递、外卖配送的非机动车违法案件高达1.5万起,辖区每年受理外卖配送电动自行车事故约500起,半数以上造成人员受伤,其中造成严重事故的有30余起。

  明明是带着隐患的电动自行车,为什么能顺利上牌?违规超速、逆向行驶的问题该怎么解决?新业态从业人员的安全风险防范意识如何增强?

  2024年12月,鄞州区检察院联合法院开展调研后发现,外卖配送安全危机背后,是环环失守的监管链条:“带牌销售”成伪装,部分不法商家以“合法上牌”为幌子,销售时暗改限速装置,甚至提供“先上牌、后改装”服务;“隐形超速”难查处,通过技术手段篡改限速程序后,仪表盘显示时速与实际车速不符;平台管理存在漏洞,外卖平台在激励骑手接单提高配送效率的同时,没有兼顾行车安全,有骑手为抢单而铤而走险。

  今年1月22日,鄞州区检察院联合该区法院向相关职能部门现场送达《关于加强电动自行车交通安全管理的联合建议》。联合建议指出,交警部门要严查电动自行车销售点,对违规商家实施“黑名单”制度,推行销售、上牌、监管全流程联网核验;严格依法管理,加大路面巡查力度,集中整治电动自行车违法行为;联合平台企业开展“沉浸式”安全培训,违法骑手须参与交通执勤、事故VR体验,新入职骑手必须通过“安全关卡”才能接单。联合建议获得了相关职能部门的认可。

上一篇   下一篇
 

检察日报社简介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采编人员
正义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 1998-2008,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