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两会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宽不是法外开恩,严不是法外加重
· 推动检察听证制度入法,让公平正义可感可触
· 冰雪经济从“小众狂欢”成为“大众盛宴”
· “我深刻感受到中国同行的专业精神”
· 共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正义网 | 返回检察日报首页 | 检察日报检索
上一篇   下一篇 2025年03月0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马银萍、丁德芬、于宁杰代表共话检察听证
推动检察听证制度入法,让公平正义可感可触
常璐倩 吴贻伙

  

  

  

   马银萍代表

  

  

  

   丁德芬代表

  

  

  

   于宁杰代表

  ■检察听证制度让公平正义可感可触,这样的制度应该被更多的人了解。

  ■希望能够持续提高检察听证员与听证案件的适配性,推动更好解决社会问题。

  ■建议在系统总结检察听证实践探索基础上,将检察听证写入刑事诉讼法,确立检察听证法律制度,更好释放这项制度的价值。

  2024年,检察题材电影《第二十条》火爆出圈,剧中展现的检察听证制度也被更多人熟知。

  “我参加过一起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案件听证会。听证会上,检察机关邀请有关部门一起坐下来,共同商量问题的解决方案。能够参与其中,见证问题的解决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我感到非常荣幸。”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镇原县临泾镇席沟圈村党总支书记马银萍告诉记者。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东至县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中心主任丁德芬是一名资深的“检察听证员”,多次参加听证会让她对这项制度有了深入了解。“检察机关邀请与案件没有利害关系的群众代表参与进来,不仅能够提高检察办案的透明度,也能提高司法公信力。对我自己而言,也是一个学习法律知识、了解检察职能的好机会。”丁德芬代表说。

  “可以说,检察听证借鉴行政听证制度,探索出一条兼顾司法公正与社会稳定的治理模式。”在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律师行业党委副书记、福建省律师协会会长、国浩律师(福州)事务所合伙人于宁杰看来,这一制度打破了传统书面审查的局限,给予当事人申请听证的权利,并通过听证程序保证其陈述、质证和辩论的机会,还通过引入听证员、当事人、辩护人及社会公众的参与,确保案件审查的公开性与对抗性,在维护法律权威的同时彰显司法温度。

  记者了解到,《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意见》已明确指出,引入听证等方式审查办理疑难案件。近年来,最高检也先后制定了《人民检察院审查案件听证工作规定》《人民检察院羁押听证办法》《人民检察院听证员库建设管理指导意见》《检察听证工作业务流程、案卡项目、工作文书与统计报表使用指引》等规范检察听证工作的开展。

  数据显示,2024年1月至11月,全国检察机关共开展检察听证16.3万余件次,其中对拟不起诉案件开展听证10.2万余件次,占不起诉案件的43.5%,比2023年增加了14.3个百分点。

  如何在现有的规范和实践基础上推进检察听证制度向纵深发展?

  “我了解到,各地检察机关已经建立起了检察听证员库,听证员们社会背景各异,为案件的办理提供了更多元的思路。希望能够持续提高检察听证员与听证案件的适配性,推动更好解决社会问题。”丁德芬代表告诉记者。

  “检察听证制度让公平正义可感可触,这样的制度应该被更多的人了解。”马银萍代表建议,检察机关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检察听证工作的宣传,提高人民群众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检察机关这些年积极推进检察听证的制度建设和实践经验总结,特别是在涉及公民人身财产权利的关键环节,在作出重大程序性或终局性决定时,以听证促进司法公开、保障司法公正、提升司法公信,取得良好效果。”于宁杰代表建议,在系统总结检察听证实践探索基础上,将检察听证写入刑事诉讼法,确立检察听证法律制度,更好释放这项制度的价值。

  (本报北京3月6日电)

上一篇   下一篇
 

检察日报社简介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采编人员
正义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 1998-2008,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