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绿海·纵横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逼贼学纺纱,治盗之妙招?
· “艺林”佳话与文坛旧案
· 双重救济中的智慧之光
 
正义网 | 返回检察日报首页 | 检察日报检索
上一篇   下一篇 2025年02月1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双重救济中的智慧之光
王悦

  

  

  

   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

  法律系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受无政府主义思想毒害,认为自己可以为所欲为。为生计所迫,他杀死放高利贷的老太婆阿辽娜和她无辜的妹妹丽扎韦达,制造了一起震惊全俄的凶杀案。经历一场内心痛苦的忏悔后,他最终在基督徒索尼雅姑娘规劝下,投案自首——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罪与罚》中建构的这一犯罪叙事,早已超越了简单的法律事件范畴,成为探讨人类自由意志与道德责任的哲学实验室。拉斯柯尔尼科夫用斧头劈开当铺老太头颅的暴力场景,犹如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19世纪俄国社会转型期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局。这场看似突发性的凶杀案,实则蕴含着对西方理性主义传统的深刻质疑,以及在“上帝已死”时代背景下对人性本质的终极追问。当主人公将数学公式般的犯罪理论付诸实践时,人类理性构建的刑事责任体系在灵魂的震颤中显露出根本性裂缝。

  拉斯柯尔尼科夫精心策划的“超人理论”犯罪,本质上是对启蒙理性的极端化演绎。他将拿破仑式的历史人物神化为“非凡人”,认为这类精英具有突破道德藩篱的特权。这种将人类划分为“材料”与“建筑师”的二分法,直接承袭自黑格尔历史哲学中“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概念。但当理论遭遇现实,精心设计的犯罪计划却在细节处频频失控:未上锁的房门、意外出现的证人、错误估算的作案时间,这些偶然性因素无情嘲弄着主人公的理性自负。

  犯罪后产生的生理性厌恶远超主人公预期,呕吐、昏厥、高烧等躯体反应揭穿了理性主义的谎言。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细腻的病理学描写证明,人的道德直觉深深植根于生物本能之中。当拉斯柯尔尼科夫试图用理性说服自己“杀死虱子不算犯罪”时,颤抖的双手与紊乱的脉搏却构成了最诚实的道德审判。他陷入了惶惶不可终日的煎熬和痛苦中,来自法律的严酷压力,以及来自良心的沉重拷问,令他迷茫而空虚。这种灵肉分裂状态暴露出理性主义犯罪观的致命缺陷——它低估了人性中非理性因素的道德重量。

  拉斯柯尔尼科夫以极端的道德借口杀了人,然而犯罪的极端行为却从此让他万劫不复。这一人物的矛盾性在于,他虽然出于奇怪的原因杀了人,但其他方面却表现得人格高尚,舍己为人。他自己穷困潦倒,却将全部的钱都给了萍水相逢的索菲娅一家;又如他的妹妹杜尼娅为了维持生计,打算嫁给一个对她不好的有钱男人,即便此事对他助益颇多,他仍然为了妹妹的幸福,强烈反对这门婚事;还比如他曾经冲进火光冲天的房子中,救出了两个年幼的孩子,而他自己却被烧伤……

  在司法审讯过程中,预审官波尔菲里采用的心理学攻势,本质上是对理性主义犯罪逻辑的镜像解构。他像经验丰富的猎手,用层层递进的心理暗示,将拉斯柯尔尼科夫逼入自证其罪的绝境。这场没有刑具的拷问证明,建立在纯粹理性基础上的犯罪计划,终究无法逃脱人性弱点的反噬。

  索尼娅房间里的《圣经》投射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救赎密码,这个被迫卖身的圣徒形象成为检验世俗道德的天平。当她要求杀人犯亲吻大地忏悔时,展现的不仅是东正教的救赎观念,更是对法律正义局限性的超越。在司法体系只能给予刑罚的领域,宗教提供了道德重生的可能性,这种双重救济机制构成了作者所生活的时代精神传统中最深邃的智慧之光。

  斯维德里盖洛夫的自杀与卢仁的苟活形成鲜明对比,揭示出不同罪恶形态的终极命运。前者在欲望放纵中耗尽生命能量,最终在暴风雪中扣动扳机;后者则凭借市侩智慧在法律边缘继续寄生。这种人物命运的分野暗示着:法律惩罚只能处置表象之恶,唯有道德自觉才能终结根本之罪。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此提出了比刑事责任更严峻的命题——灵魂的终极审判。

  拉斯柯尔尼科夫在西伯利亚的救赎之路,本质上是道德主体性的重建过程。当他终于跪在广场中央亲吻土地时,这个充满仪式感的动作象征着理性傲慢的瓦解与道德敬畏的重生。冻土中萌发的爱情嫩芽,喻示着超越法律报应的救赎可能——这不是对罪责的消解,而是对人性复归的终极确认。

  彼得堡的贫民窟不仅是犯罪现场,更是培育罪恶的社会温床。当人们在酒馆听到“杀死放高利贷的老太婆”的醉话时,这个细节暴露了普遍存在的社会性犯罪冲动。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都市空间充满黏稠的罪恶气息,每个潮湿的墙角都渗透着集体性的道德溃败。在这种语境下,个体罪责不可避免地沾染着旧时代的锈迹。

  作品中,马尔美拉多夫家的悲剧命运,构成对个人罪责论的尖锐质疑。当公务员为换取酒资不惜让女儿卖身时,其堕落轨迹清晰标记着社会机制的失效。小说中反复出现的“活人抵押”意象,暗示着整个社会已陷入病态的交换系统。在此背景下,将犯罪完全归咎于个人意志,无异于忽视制度性罪恶与犯罪的共谋关系。

  伟大的文学大师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多层次叙事建构起罪责的谱系学: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斧头既砍向放贷者,也劈开了虚伪的社会正义面具。作家没有简单地将犯罪归因于贫困或疯狂,而是在个人选择与社会结构的互动中,展现出现代性困境下罪责分配的复杂性。这种洞察使小说成为理解犯罪问题的多维棱镜。

  在当代刑法理论不断技术化的今天,《罪与罚》提供的道德图景依然具有惊人的现实穿透力。当AI算法开始参与犯罪风险评估,当神经科学试图解构自由意志,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诘问反而显得愈发紧迫:在祛魅的现代世界,我们是否还能为道德责任找到稳固的根基?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救赎之路提示我们,或许真正的刑事责任永远存在于法律条文之外,在人性深渊与神圣超越的永恒张力之中。

上一篇   下一篇
 

检察日报社简介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采编人员
正义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 1998-2008,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