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绿海·纵横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逼贼学纺纱,治盗之妙招?
· “艺林”佳话与文坛旧案
· 双重救济中的智慧之光
 
正义网 | 返回检察日报首页 | 检察日报检索
上一篇   下一篇 2025年02月1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逼贼学纺纱,治盗之妙招?
刘效仁

  汉字字形、字义及延伸义,博大精深。比如“贼”,最为形象的当数金文。左边是一只手,右边是个“戈”(武器),中间是“貝”(贵重之物),表示“持戈破贝”之意。至小篆,“手”靠近“戈”,更有持戈的意思,其本义即是“毁坏”,可引申为“害”,如《墨子·非儒》说:“是贼天下之人者也。”《韩非子·内储说下》说:“二人相憎,而欲相贼也。”至此,“贼”,又由“害”义引申为“杀”。《三国志》中称“董卓狼戾贼忍”之“贼”,再引申为“残忍”之义。

  文字与时俱进,所以才是“活着”的。在《新华字典》中,“贼”的基本义则变成“偷东西的人,盗匪”;对人民有危害的人;第三才是“害,伤害”。

  其实,古时的“盗”字本义,才是偷、偷东西的人。《荀子·修身》中说,“窃货曰盗”;《左传·文公十八年》中说,“窃贿为盗”;钻洞和爬墙的盗贼,称“穿窬之盗”(《论语·阳货》);窃取公务上自己看管的财物,则为“主守自盗”(《汉书·刑法志》)。而“盗”,何时变成了今天的“贼”,恐怕已有些时日。“盗(贼)”从何来?《荀子·乐论》认为“贱礼义而贵勇力,贫则为盗,富则为贼”。一个人若无道义,不懂节制却又有点小本事——手疾眼快,还跑得快、逃得脱,就会盗窃、贼害他人,也就是古话说的“富贵生淫欲,贫穷起盗心”。

  写过《愚公移山》《夸父追日》等寓言的战国前期思想家、文学家列子在《天瑞》篇中就写了一则盗贼的故事。齐国的国氏大富,宋国的向氏大贫,于是自宋至齐请其“术”。国氏吹牛:“吾善为盗。始吾为盗也,一年而给,二年而足,三年大穰,自此以往,施及州闾。”急性子的向氏听得羡慕嫉妒恨,“遂逾垣凿室,手目所及,亡不探也。未及时,以赃获罪,没其先居之财”。后来,向氏跑去责怪国氏“谬己也”,说人家误导了自己。

  1975年12月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秦简,记载“盗采桑叶即使价值不满一钱也要给以服劳役三十天的处罚”,既体现了秦朝法律之严,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蚕桑事业的重视。农、桑二字,历来为农耕经济的重中之重。

  值得一书的是,《唐律疏议》规定,诸夜无故入人家者,处以笞刑四十下,如果主人立即将来人杀死,主人无罪。这一律例颇有些“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百姓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民权理念——可惜不知白天的情形是怎么规定的。事实上,就是在今日,即便司法人员入门执法,亦需持证、亮证。否则,用百姓的话说就是“夜入民宅,非奸即盗”。现行刑法第二百四十五条还规定,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尽管法律严酷,但盗贼从未敛迹过。不只是鸡鸣狗盗,小偷小摸之徒,有的还成了江洋大盗,啸聚山林,几至成了气候。水泊梁山中的“好汉”,则大多是盗中强盗、霸盗。而中国传统道德文明及教化则一向宣扬“贫而不谄,富而不骄”(《论语·学而篇》),“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滕王阁序》),甚至强调“安贫乐道”(《论语·雍也》),即便贫穷也坚守道德初心,并被视为儒家人生的最高境界。

  说易行难,况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春秋·左丘明《国语·周语下》)。人人做君子,不贪、不盗,及至“不饮盗泉”,难矣!再者说,好逸恶劳,乃人性之劣根之一。偷鸡摸狗,不劳而获,对于一些人性之阴暗者,颇有挡不住的诱惑力。或许,唯有对盗贼规以法则,量刑罚治,方为人间沧桑正道。

  清代钱泳的《履园丛话》记载了清道光年间通州(今江苏南通市)知州周焘铁腕治贼的故事。据称,每捉到贼,只要证据确凿,便“断其脚径”,即挑断脚筋。有一个贼很有胆气,受审时很不服,直接质问:“小的做贼多年,亦颇知《大清律例》,割脚筋有啥法律依据?”周知州笑曰:“我也想问你,三百六十行,行行吃饭着衣裳,你在哪一行?”这贼一时竟哑口无言。于是,通州境内贼们人人惊惧,纷纷跑路。由于贼人绝迹,百姓夜不闭户,一时传为佳话。这是八卦之说,不足为据。

  问题是,通州没贼了,其他州或许就遭殃也。毕竟,不可能有那么多的能吏或曰“酷吏”。当如何铲除盗匪贼患?清代吴炽昌所著的《客窗闲话》提供了另一种范例。据称康熙年间,陆陇其曾在嘉定和灵寿任县令,每捉来一贼,就在衙门里逼着贼学纺纱,“是不难。为利之最厚者,莫如纺织,且人人能为之”。纺线并不难,关键是要有耐心。纺车一圈一圈地摇,线儿一丝一丝地纺。急不得,躁不得;快不得,慢不得。让小偷学纺纱,除了使其能学到一技之长,笔者以为关键能磨去“不劳而获”“急功近利”的“贼性”。陆县令下令:“能,即释汝;不能,即惰也,罪加倍。”学会纺纱就放你回家,不好好学,就加罚一倍的刑期。为了早点出去,贼们就得拼命学纺纱,一般三五天就学得有模有样了。

  尤其可贵的是,到放人时,陆陇其还晓喻他们:这几天纺的纱,扣除饭钱,还多几百文,拿回去做资本,弄个小买卖养活自己。良知苏醒的人,拿着钱哭着走了,多数都能改邪归正。若有再犯者,则要打一顿大板子,还得被锁在衙门里再纺纱一个月。如果第三次仍被捉进来,即让衙役赶着快跑,跑到上千步,趁热摁住,灌下一大碗热醋,等喝到一半时猛拍其背,从此这贼就得上了干咳症,走到哪里都“咳咳咳”不止,终生难愈,也就死了当贼的心,只能老老实实地纺纱,做个光荣的普通劳动者。

  陆陇其治贼之招,以教化为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颇有成效,曾被朝廷定为学习的榜样。当年嘉定孔庙里的当湖书院,即是乾隆时期为陆陇其而建,以纪念其“善政善教的卓著治迹”。

上一篇   下一篇
 

检察日报社简介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采编人员
正义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 1998-2008,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