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一眼望俄蒙,鸡鸣闻三国”,道出了满洲里这座中国最大陆路口岸城市的不寻常。作为中俄蒙三国交界地,满洲里对外交往频繁。得益于这片广袤土地上呈现出的多样性和开放性,这里的检察干警做深做实涉外检察工作,不断开创满洲里市检察机关涉外法治工作新局面。
满洲里集公路、铁路、航空三大口岸于一体,国内外人员流动大,妨害国(边)境管理犯罪频发,线索难以发现,治理工作时常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
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市检察院办理了1件偷越国(边)境案。外省人员董某甲来到满洲里生活,为方便往返中国与俄罗斯经商,其以“董某乙”的虚假身份信息在满洲里办理本地户籍并骗取护照。1998年至2017年间,董某甲持虚假护照非法出入境129次。后经满洲里市检察院提起公诉,法院以偷越国(边)境罪对董某甲作出有罪判决。
该案中,行为人持有双重户籍和多次非法出入境的情况,引起了办案检察官的关注。办案人员系统梳理了近5年来满洲里市检察院受理的全部偷越国(边)境案后发现,此类案件在犯罪动机、犯罪手段上高度相似。犯罪嫌疑人多为从事中俄贸易或赴俄务工人员,为了方便多次往返,或由于违法、违规等原因被限制出境,便采取办理虚假户籍骗取护照的方式偷越国(边)境。此类案件被立案并进入刑事诉讼程序的数量不多,一是因为没有具体被害人,公安机关接到的报案数量少;二是相关部门之间存在数据壁垒,无法及时发现案件线索。办案人员经过综合分析研判认为此类犯罪绝非少数。此外,公民拥有双重户籍,不仅违反了国家户籍管理相关规定,而且存在发生刑事犯罪后用另一身份潜逃出境的风险。因此,办案检察官表示,“以一案办理促一域治理”是满洲里市检察机关办理涉外案件的目标,而这个目标的实现,需要数据模型精准发力。
“经过与出入境管理部门、户政管理部门、边防检查部门沟通共商,我们努力打破数据壁垒,成功构建了涉国(边)境违法犯罪漏罪漏犯大数据监督模型。”办案检察官说。
如何以模型运用为契机实现以案促治?
内蒙古自治区检察院联合自治区公安厅以该大数据监督模型为基础,开展打击“双重户籍”骗办出入境证件偷越国(边)境违法犯罪专项工作,筛查数据8.5万余条,形成异常监督线索384条,其中移送满洲里市出入境管理大队犯罪线索24条,目前立案8件,移送起诉5件,为维护沿边口岸稳定、建设国家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提供了坚实司法保障。
既治已病更治未病,方能让履职效果更加显著。
在使用数据模型过程中,办案人员发现社会上还有一定数量的双重户籍人员存在,他们利用虚假户籍办理驾驶证、房产证、银行卡等,存在利用双重身份逃避债务执行、转移财产等隐患。对此,满洲里市检察院针对多重户籍管理问题向满洲里市公安局制发检察建议。市公安局高度重视,开展了清理、注销“双重户籍”“双重护照”专项整治活动,共注销删除重复户口10余人。
该大数据监督模型在拓展民事执行监督领域也大显成效。满洲里市检察院民事行政检察部门建立了法院执行案件被执行人双重户籍的法律监督模型,对于被执行人利用双重户籍信息数据在驾驶证办理、银行账户开立、企业注册、婚姻注册登记等领域开展大数据法律监督,发现被执行人双重户籍身份下财产和利用双重户籍办理驾驶证等情况。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案件办理完毕后,满洲里市检察院积极走访市出入境管理大队,对前期线索摸排情况进行后续跟进,联合满洲里边境管理大队制定《关于办理涉外案件协作机制的意见》,与满洲里出入境边防检查站、公安机关、法院共同出台《关于办理妨害国(边)境管理违法犯罪案件的协作意见》,与公安机关、法院共同制定《利用双重户籍偷越国(边)境罪类案取证指引》《利用双重户籍偷越国(边)境罪量刑标准》,不断提升妨害国(边)境管理违法犯罪案件办理水平,将检察机关的“独角戏”变成多方参与的“大合唱”。
同时,满洲里市检察院与市出入境管理大队实现了“适时介入引导、线索移送反馈、办案平台共享、专业协作调查”的协作模式,建立涉外案件证据移送机制,借助满洲里边境管理大队与俄罗斯后贝加尔边疆内务局、蒙古国东方省警察局和蒙古国移民局东部分局的警务合作,督促侦查机关及时移送涉外案件需要补充侦查的相关证据,极大地提高了涉外取证效率;建立办案平台共享机制,为检察机关办理涉外案件提供技术支持,从根本上促进了涉外案件的高质效办理,让涉国(边)境违法犯罪法律监督在数字赋能下不仅有量的增长,更有质的跃升。
“我们办理的很多涉外刑事案件虽然是‘小案’,但不能小看,更不能‘小办’。”满洲里市检察院检察长于清泉说。涓流虽寡,浸成江河;爝火虽微,卒能燎野。作为沿边口岸检察机关,站在祖国的“北大门”前,满洲里市检察院将继续立足检察职能,与中央精神“同向”,与发展大局“同频”,与时代发展“同步”,为更好服务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擦亮口岸涉外检察品牌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