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版:同题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浙江杭州:拥抱AI技术,法律监督能级跃升
· “西子姐姐”智设“安全门”
· 68个建设项目全部参加工伤保险
· AI大模型打开办案新天地
· 让欠薪企业有“疼感”
· 烟花爆竹售卖点设置有“安全距离”
 
正义网 | 返回检察日报首页 | 检察日报检索
上一篇   下一篇 2025年02月0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杭州:拥抱AI技术,法律监督能级跃升
史隽 方利利 周昆

  

  

  

   2024年5月,杭州市钱塘区检察院检察官着手搭建“督促行政执法机关纠正企业应缴未缴社会保险模型”。

  

  

  

   2024年12月20日,杭州市临平区检察院检察官与该区人大代表共同查看临平数智人大平台和“人大+检察”监督衔接应用场景的贯通数据。

  

  

  

   2024年12月26日,杭州市萧山区检察院根据“消防车登高操作场地违规占用监督模型”发现的线索,联合相关部门核实消防车登高操作场地被违规占用情况。

  

  

  

   2024年1月,浙江省桐庐县检察院检察官与“益心为公”志愿者一起勘查高标准农田机耕路养护情况,为搭建“高标准农田保护监督模型”打下基础。

  在刚刚结束的浙江“两会”上,杭州数字检察元素被浙江省检察院工作报告多次提及。2024年以来,杭州市检察机关瞄准时机,奋勇争先,探索建立数字办案指挥调度中心,开展重点领域数字监督专项行动,运用AI大模型智能辅助司法办案。据杭州市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叶伟忠介绍,2024年,杭州市检察机关持续完善一体联动、协同推进工作机制,强化数字办案实战,拓展应用融合对接和业务智能辅助,以数字检察驱动法律监督质效跃升。

  创新机制

  强化统分结合工作模式

  2022年2月,一起伪造结婚证骗取拆迁安置房案件被移送杭州市滨江区检察院审查起诉。随着案件的起诉和判决,其他“假夫妻”逐一浮出水面,办案检察官敏锐地意识到,这背后或许存在证件造假人员、婚介所、“假夫妻”等共同组成的“假结婚”骗取拆迁安置房黑色产业链。

  为斩断这条黑色产业链,检察官将目光转向数字监督模型构建。2024年5月,由杭州市检察院法律监督线索研处中心牵头,该市两级检察院刑检条线剖析个案犯罪模式、提炼类案特征规则,经杭州市检察院信息情报中心开展数字建模分析,初步发现案件线索百余条。同年6月,叶伟忠“挂帅”,指导杭州市两级检察院开展“假结婚”骗取拆迁安置房数字监督专项行动,实行挂图作战,定期研判进度。截至目前,已刑事立案百余人,立案监督、追捕追诉86人,关联犯罪线索移送、惩治处理工作也在有序开展。

  与此同时,检察机关通过制发检察建议等方式,建议相关部门加强对户口迁移和增补安置的实质性审查,持续排查并推进涉案人员户籍清退工作,现已追回总价近3400万元的房屋9套,查封房产4套,敦促涉案人员退赃142.3万元,最大限度挽回了国有资产损失。

  在叶伟忠看来,该案的成功办理,离不开杭州市检察机关持续深化的“情报+指挥”双轮驱动工作机制,真正做到了两级检察院一盘棋整体推进。为此,杭州市检察机关建立数字办案指挥调度机制,由检察长指挥部署数字办案、统筹调度专项监督、复制推广作战经验;建立数字检察会商研判制度,定期交流研判数字检察实战成效;明确由业务部门主导个案监督点发现、类案监督规则梳理及全市一体推进专项行动的“纳账”和“出账”,组建业务技术复合型团队,面向一线办案人员提供数据治理分析等办案辅助。

  重点出击

  类案监督规模效应显现

  2023年12月,杭州市上城区检察院在办案中发现,有贷款诈骗团伙召集“征信白户”(从未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申请过贷款或信用卡的用户),编造虚假申贷资料共同骗取银行贷款。

  这样的情况绝非个案。基于这一判断,上城区检察院决定建立“征信白户”贷款诈骗类案监督模型开展监督。杭州市检察院据此部署开展涉金融贷款领域违法行为整治专项行动,梳理发现全市监督线索200余条,目前已监督成案22件22人,另外发现一批银行工作人员收取中介贿赂后违法放贷线索,推动有关部门成功办理职务犯罪互涉案件4件。

  在第三方环评机构出具虚假检测报告监督专项行动中,杭州市检察机关挖出8家检测机构涉嫌出具虚假检测报告上万份,向公安机关移送线索后引导侦查,对20余人采取刑事强制措施,追回财政补贴损失4800余万元。2024年,在杭州市检察院统筹布局、基层检察院实践运用下,像这样的专项行动共有9个,共监督成案530余件,实现杭州市13个基层检察院全覆盖,类案监督规模效应显现。

  为进一步深化法律监督实效,杭州市检察机关以重点领域数字监督专项工作为抓手,强化基层创新实践,不断为数字检察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2024年,杭州市检察院围绕优化营商环境、保障民生福祉、助力法治建设等内容,分三个专场开展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竞赛,引导基层检察院长识变之智、思应变之方、增求变之勇,充分发挥区域特色优势,持续深化数字办案,使全市涌现出61个优秀数字监督模型。杭州市检察院跟进研究、提级部署已在基层检察院办出成效的监督模型,确保模型建用可复制、能共享。其中,针对环境检测领域弄虚作假、未成年人进入不宜场所、欠薪企业脱逃失信惩戒等监督模型在全国、全省推广应用。

  智能集成

  极大提高检察办案质效

  “只有不断提升数字检察的智能化水平,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治理整体格局,牵引法律监督能级跃升。”采访中,“一类事”检察监督治理场景和AI大模型智能辅助办案,被杭州市检察院副检察长陈娟反复提及。实践中,杭州市检察机关积极推进监督模型场景应用体系化建设,以“四大检察”细分类别,统筹建设各业务领域模型库,对具备集成价值的模型聚合孵化,最大化提升场景建用效能。

  以“民事执行监督一类事”应用场景为例。该场景由杭州市检察院统筹,余杭区、上城区、西湖区等基层检察院协同构建,集成“终本聚合监督”“执行主体变更追加监督”“执行回转监督”等民事执行监督领域子场景,从小切口模型向民事执行全流程监督辐射,还为办案检察官提供诉讼关键节点监督线索智能提示、监督点组合检索、监督线索分类管理等功能。目前,杭州市检察机关已应用该场景推荐线索1.2万余条,开展民事执行监督180余件,涉案金额6600余万元,移送拒不执行判决裁定刑事犯罪线索3件。

  拥抱AI技术,为检察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变革。杭州市检察院案管办副主任徐衍向记者现场演示了行刑反向衔接应用场景,以及背后的AI大模型。“该场景归集有167个常用刑事罪名,1700余条行政法律法规,内嵌AI大模型,可根据被不起诉人违法犯罪事实智能辅助检察官研判案件的‘可处罚性’,与后台的法律法规知识库映射分析后,推荐与案件匹配度最高的三个行政法规,并辅助生成法律文书。”

  记者看到,进入办案页面后,左侧显示的是不起诉决定书全文,右侧就是AI智能辅助研判界面。“AI模型在数据处理能力、语义理解深度、学习能力等方面都比传统模型更先进。该场景自2024年9月在全市试点以来,已办理行刑反向衔接案件1300余件,智能研判的准确率不断提升,目前已超80%。要知道,一个刑法罪名可能对应上百条行政法规、几十个行政机关。同一行政事项在不同地区也可能由不同的行政机关主管。化繁为简,AI技术大大提高了检察办案质效。”据徐衍介绍,该场景已在浙江省检察机关推广应用,真正实现了“一域突破,全省共享”。

  如今,杭州已有多家检察院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检察垂直领域的应用。余杭区检察院构建起集合多个场景的检察智能应用平台,包括文证智能审查、视听证据智能审查、多模型智能问答、检察数字人等功能。“利用大语言模型、多模态、大模型等AI技术,可以实现对卷宗文本内容、音视频证据等的快速处理,极大提高了工作质效。”余杭区检察院副检察长胡军表示。

  “2025年,杭州市检察机关将聚焦一体抓好‘三个管理’,纵深推进数字检察战略,推进人工智能大模型在辅助监督办案、优化案件管理、助力检察为民等方面的赋能应用,全力支撑和服务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叶伟忠表示。

上一篇   下一篇
 

检察日报社简介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采编人员
正义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 1998-2008,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