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机关通过数字赋能检察体现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着力提升法律监督能力,这是深化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向矩阵应用嬗变的应有之义。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主动识变求变,以“新理念、新组合、新角度”驱动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矩阵应用实践创新。
以“新理念”注入模型矩阵升级新动能。数字检察是检察工作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检察履职正处在大有可为的新时代。近年来,全国检察机关通过生动实践,因地制宜推动数据赋能与检察效能有机统一。但目前仍有部分模型存在靶向执法司法能力不够突出,监督形式浅层低质,监督实效与人民群众感受反差较大等问题。随着对数字检察发展规律性认识的不断提升,客观上必然要求检察机关对低智、低质模型去粗取精,更要求对单列、零散的监督点位提纯去重,以“化学融合”的方式体现检察智慧,放大模型“高技术”含量。如何建用法律监督应用场景丰富的矩阵模型,是检察机关深入实施数字检察战略所必须直面应答的重要课题。
侦查活动监督领域恰好具备改革先行的独特条件。一是侦查监督传统履职主要依托个案“点对点”核查,较难兼顾在流程与场景上“面”的全覆盖,是典型的用传统监督方式解决瓶颈问题,随着数据要素对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能力跃迁式的赋能,破解既往监督困境已迫在眉睫。二是该领域具备利用违法事实发生时间、地点及违法类型等关键要素,进行侦查违法行为“画像”的条件,能够通过检察逻辑生成、业务规则提炼等方式完成模型的矩阵式重塑。
因此,海淀区检察院加快模型矩阵应用,推动数字检察应用场景体系化建设,选取刑事案件侦查监督这一领域开展实践创新,以“一线五点”统筹应用场景体系化建设,呈现“五类监督两个全面”的典型矩阵融合特质。
“一线五点”即以刑事案件办理时间脉络为一根主线串联模型矩阵式重塑,以时间横轴中“立案、刑拘、提捕、批捕、移诉”这5个侦查违法行为高发、频发的关键时间节点为坐标,运用数据要素勾勒相应时段内常见违法行为特征,以链条式咬合的方式形成模型的5个应用场景。“五类监督两个全面”即通过架构模型体系化应用场景,最终转化为对5类常见侦查违法行为的监督实效:“立案延迟案件监督”“立案后未刑拘案件监督”“刑拘后未提捕案件监督”“不捕案件跟踪监督”“批捕案件执行监督”。通过模型运用,既实现对这一领域各类问题样态的全流程覆盖,也实现立案监督、撤案监督及侦查活动监督等全业务领域的办案实效覆盖。通过矩阵应用之答,实际回应侦查监督业务如何构建全过程工作图谱之问,真正推动个别、局部的监督在一域内全面融合,呈现出既向宏观拓展、更向微观深入的交叉发力态势。
以“新组合”激活数据要素配置新能效。发展检察新质生产力,要注重不断提升检察发展全要素生产率。这不仅要“视野向外”寻求数据资源支撑,更要善于“眼睛向内”提升发掘既有数据价值的能力。依托侦查监督与协作配合机制,检察机关在共享侦查数据方面基础良好,为深入落实“法定职责必须为”赋予丰厚资源。但目前数据优势仍未完全转化为检察履职效能,突出显现为对侦查活动的监督仍难以摆脱个别、偶发、人力的监督困境。
对此,海淀区检察院持续思考如何在既有数据条件下转化数据要素配置方式,探讨监督共性特征与既有数据要素的结合方式。在设计碰撞规则时,选取公安机关基础可得数据与检察机关自有数据,结合应用场景配置数据要素,做好“大矩阵”下“小算力”“高精度”文章,放大模型“高效能”潜力,借力模型建用进一步激活侦监协作机制的制度优势及蓬勃生机。
以“新角度”拓展检察履职新境界。海淀区检察院从新质模型“小切口”入手,以一系列首创性、差异化改革撬动实践创新“大成效”,推动履职创新一域出彩为全局添彩。
一是以新质模型牵引检察监督办案供给侧高质量改革。对侦查监督模型进行矩阵式重塑,充分拓展侦查监督线索来源,更好地将司法被动性与法律监督主动性统筹在增强检察行权监督属性之上,提升了司法办案和监督办案结构比、检察业务来源结构比,在“四大检察”办案规模稳步提升及业务结构持续优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二是以新质模型塑造检察履职高质量破圈效应。通过与区委政法委、公安分局等联合会签《关于海淀区全面构建政法业务协同配合工作体系的意见》,创新“会签一项机制、研发一个平台、推行一套台账、应用一系列模型”联动监督机制,将模型效能拓展至“专业政法队伍+大数据智能”领域,助推构建执法司法监督联合体。依托首都检察工作通报会暨检察高质量发展恳谈会平台,主动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汇报模型牵引侦查监督工作高质量发展、模型矩阵升级塑造新质法律监督能力的工作成效,促进检察履职创新破圈出层。
三是以新质模型赋能检察高质量一体行权。多地实践证明,对监督模型进行矩阵升级,唤醒既有数据新的活力,充分将模型优势转化为检察机关统一行使侦查监督职权的制度优势,是贴合全国侦查监督工作思路、切合检察高质量发展客观规律的,有利于形成“数字检察一子落,法律监督满盘活”的良好局面。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