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查洪南 通讯员周金花 李昭)“严检察官,道路已经整改完成了,我们邀请你一起去现场看看!”近日,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检察院检察官接到了该区城管执法局的邀请电话,检察官心里惦记的事终于有了结果。
2024年5月,青白江区检察院按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双向衔接转化”工作机制,对辖区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进行梳理,发现该区政协委员刘越在提案中指出:“部分公路、街道的无障碍坡道,管理维护情况不够好。”检察官掌握这一线索后,立即与区残联召开联席会议,对无障碍相关设施情况进行了解,并对辖区内盲道及缘石坡道无障碍设施环境现状进行实地走访。
检察官在调查中发现,部分医院门诊大楼外的盲道被遮挡,难以辨别方向,并且铺设不连续、未避开障碍物,缘石坡道与车行道或人行道间存在高度差,这些不规范问题对群众出行和就医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给视障人士和乘轮椅者的出行带来诸多不便。
“盲道是一项公益性的无障碍设施,是指引视障人士安全出行的‘导航仪’,也是他们融入社会、正常生活的重要桥梁。是否规范铺设盲道,关系着视障人士的人身安全。”承办检察官将掌握的情况进行梳理,走访了相关职能部门,并开展磋商座谈。2024年6月5日,青白江区检察院向相关主管部门制发了检察建议,建议主管部门针对人行道存在的问题及时履行监管和维护职责。
虽然检察建议发出去了,但检察官并没有停下脚步,经过前期调查,检察官发现盲道铺设工作相关规范较为烦琐,如施工方理解出现偏差,整改工作可能会面临返工。为了一次性解决问题,在整改期间,检察官邀请成都市无障碍环境促进会工作人员到现场进行指导,避免了整改工作“回锅”。
日前,检察官邀请刘越一起参与人行道整改现场验收时,凌乱的人行道已焕然一新,盲道及缘石坡道也按相关要求规范铺设,累计增设隔离设施26处。“检察院通过制发检察建议督促整改,为特殊群体打造安全、便捷出行环境,是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的一种有效尝试,也是‘家门口微民生’服务行动的生动体现。”刘越在现场验收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