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在个案中发现‘真’问题,用数字检察找寻‘实’的解决路径,这个案件的办理就是我对数字检察最好的实践。”2024年12月17日,在浙江省检察机关案例讲述会现场,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检察院第一检察部四级检察官助理宋小艺讲述了《被就业的女博士》一案,吸引了线上线下上百万观众的注意。
一名数字检察的“小白”,如何做到心中有“数”,一往无前冲浪在数字检察蓝海?
抽丝剥茧探寻“真”问题
《被就业的女博士》源于宋小艺办理的一起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件。
2023年初,宋小艺在提前介入一起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时发现,博士小艾(化名)本将以应届生身份入职浙江某高校担任博士后研究员,却被告知她已有就业经历无法顺利入职。社保记录显示她一年内先后在绍兴、杭州等5地的6家建筑企业参保,而一直在求学的她从未到过浙江。小艾在维权受阻后,通过12309向检察机关求助。
宋小艺调查发现,相关建筑企业是从中介孙某处“招聘”的小艾,经依法引导公安机关侦查,在孙某家中搜查到了70余本技工证书和身份证件。面对缄口沉默、始终无法说明公民身份信息合法来源的孙某,宋小艺决定从被害人群的社保记录、中介的资质服务内容入手找寻孙某犯罪的动机,后发现以孙某为代表的不法中介以为企业合法招聘为幌子,实则是在兜售信息牟利。经了解《建筑业企业资质标准》、住建部门的资质申请流程,仔细翻阅从孙某处扣押的电子数据等内容,宋小艺拼凑出案件全貌。经查证,孙某系从上家购买小艾等人的身份证件信息,再联系培训学校的代理李某批量制作技工证,通过为技工缴纳社保伪造人员在岗的假象,以满足企业资质标准和技工人数的要求。这种行为不仅侵犯不特定公民的个人信息安全,还扰乱了企业公平竞争的建筑业营商环境。
宋小艺和同事们认为有必要运用大数据开展法律监督,她们依托个案总结的特征,以建筑企业社保记录为切入口,抓住社保预留手机号为中介手机号这一重要特征,结合个案发现的被害人持有技工证、同期技工社保记录呈现短期缴纳的特征,宋小艺和同事们研发了建筑领域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类案监督模型,该院依托模型已监督立案24人,追诉买卖居民身份证件信息、虚假制造证件等犯罪嫌疑人6人。
2024年初,宋小艺借助在浙江省检察院数字检察指挥中心学习锻炼的机会,不断完善该模型的履职切入点和模型筛查思路,实现模型的迭代升级。与此同时,依托绍兴市作为最高检数字赋能立案监督试点地区的重要契机,宋小艺积极推广该模型应用,推动绍兴市检察机关部署开展建筑业侵犯公民个人信息专项数字监督活动。“从2024年5月模型向绍兴市检察院移送线索450余条,至7月底全市检察机关共监督立案157人,专项数字监督活动成效显著。”宋小艺高兴地说。
2024年8月,宋小艺又将该模型上架全国检察机关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管理平台,作为以刑事检察履职方式打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模型,该模型第一时间引起了北京、江苏等地办案检察官的兴趣。
回归本源找寻“实”路径
“大家兴致勃勃想要创设一个监督场景时,总会想着向外单位索取数据,却往往忽视了沉淀在检察业务应用系统里的数据富矿。”宋小艺在工作中发现,数据是大数据法律监督的重要基石,没有数据的支持,再宏伟的监督蓝图都会成为水中影、镜中月。
2024年初,浙江省检察院为做好检察机关内部数据的治理工作,在全省范围内发起了自主申报专项的任务,基层院需提出设计某专题库的需求并梳理规则,论证规则的可行性,最终搭建完整的某领域专题数据库。宋小艺决定结合最高检“检察护企”“检护民生”专项行动的重点推进,制作一个涉企案件专题库。
宋小艺在向院里的各检察业务骨干调研数据需求时发现,涉企案件专题库的重要价值在于能为刑事检察部门提供涉企犯罪案件的数据来源,并进一步成为其他业务部门推动开展社会综合治理的基础。基于此,宋小艺将涉企案件专题库中的案件类型细化为刑检部门受理的企业为犯罪嫌疑人、企业为被害人、企业内控失序引起的职工为犯罪嫌疑人的一审公诉案件、涉企检察建议案件等4类具体案件。
通过翻阅检察业务应用系统的填录标准说明,宋小艺对案卡填录的设计与规则有了更深刻的认知。“每一个检察官都是数据的创造者,但又必须对数据有敬畏之心。”案卡填录的过程是先从具象的案件中抽离提取法律要素,再通过人工输出到办案系统。输出的过程包含对法律要素的判断,但只要是人工的判断就可能会出错,因此,在预设规则时必须充分考虑到案卡填录不规范、失误等情况。同时,也要致力于用最简单的程序语言、最简便的运算步骤,满足最佳的数据提取效率要求。
基于此,在梳理专题库规则时,宋小艺采用了“一预设、二校验、三调整”的方法。首先是部分抽样,合理预设案卡填录时可能出现的错误情况,分类汇总总结规律,并用程序语言加以表达。比如当企业为犯罪嫌疑人时,仅用案卡“是否为单位犯罪”识别可能会存在遗漏,还需在案件名称中限定字符数予以提取判断。其次是随时校验,对运用规则归集的数据进行查验。如在校验企业内控失序引起的职工犯罪案件中,非职务犯罪案件也可能暴露企业的内控问题,需要对数据进行查验。最后是随时调整,比对规则提取的数据量与统计报表的数据量,若差异较大则说明规则精度需继续调整。
经过与业务人员、技术人员的多轮讨论、修改,宋小艺最终推出的涉企案件专题库的规则运行达到了准确提取、拿来即用、实时更新的效果。
实干笃行助力“新”成长
在浙江省检察院数字检察指挥中心跟班学习的那段时间,是宋小艺沉浸式体验数字检察并快速成长的一段时光。
“作为专班成员,视野和行动要着眼于全省数字检察战略发展格局,要主动去思考指挥中心的一举一动是否会给全省带来正面的示范效应。”宋小艺仍记得刚来之初,浙江省检察院案件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陈乃锋对她说的话。当时,浙江省大数据法律监督平台正在迭代升级,浙江省、市两级检察院的专项任务都要在指挥中心部署,成案成效都会在统计报表中每日更新,印发的《数字检察办案指引》也会在平台上发布供全省检察人员学习。围绕平台功能建设,宋小艺负责的是办案指引的采编、专项通报的撰写等工作。
“结合同时间段检察工作的重点任务,认真考虑监督领域是否有边界问题、数据来源是否简便准确、筛查步骤是否清晰可行、思维导图是否明确清楚、监督成效是否显著有价值。”宋小艺牢牢把握编撰办案指引的要求。也正是在编写办案指引过程中,宋小艺接触到了全省创新的数字监督方式,大大开阔了视野。
在2024年全国跨部门大数据办案平台试点工作中,“检察+”协同共治平台是检察工作的重点改革项目,宋小艺作为一员参与其中。
“能参与到这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历史性改革,我备感荣幸,这是数字检察新人前行路上的宝贵财富。只有心中有‘数’,坚持不懈学习、实践,才能艺高胆大,不断体会到数字赋能检察监督的超凡魅力。”2024年12月3日,“检察+”协同共治平台正式在省市县三级检察院同步上线。那一刻,宋小艺的心中充满了对数字赋能检察监督的无限畅想,也更加坚定用“真”和“实”的实践行动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