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①:北京市通州区检察院检察官在数字检察综合指挥中心研究模型构建思路。
图②:北京铁路运输检察院检察官运用自主研发的模型筛查相关监督线索。
图③:北京市大兴区检察院检察官通过模型分析研判数据情况。
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2024年10月12日,北京市检察院以“数智化背景下数字检察的发展与展望”为主题,在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门头沟园举办第四期“京检智汇”主题沙龙,北京市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朱雅频在沙龙交流中谈到了三个“变”字,正呼应了北京市检察机关在数化万物、万物皆数的时代背景下,深刻理解和把握数字检察是推进检察工作提质增效的重要引擎和关键变量,不断增强对未来检察工作创新发展跃迁的预见性,以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融入新时代政法工作、服务首都现代化建设。
如果仔细审读北京市检察院近年来的年度工作报告便会发现,自2022年的工作报告开始,检察履职中的“数字元素”愈发凸显并成为全年工作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新领域和新赛道之上,数据赋能与检察效能呈现“双效合一”的新气象。
“变”与“新”的背后,是什么在支撑?又有哪些落子布局的关键举措?
近日,记者来到北京市检察院数字检察部实地采访了解到,数字检察释放的监督效能落地转化为实实在在、可触可感的检察履职成果的背后,是依托科技应用与检察工作深度融合,推动数据赋能与制度赋能的有机统一。肇始,该院党组便从实施数字检察战略事关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如果缺乏相关机制设计与具体制度安排,目标任务便难以实现,并在部署推进中紧扣实施数字检察战略长期性目标与阶段性任务要求做好市域顶层设计,不断完善配套机制,以强化制度机制的支撑作用,确保数字检察工作行稳致远。
“九个一”:以系统思维强化组织体系保障
已开始冬日数九的1月,记者走进北京市检察院数字检察部的办公室,即使屋内没开暖气,也让人感到“热火朝天”。恰如数字检察在京华大地从“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般让人感受到这项工作释放的蓬勃生机。
“我们算是这个部门的第一批‘元老’。”数字检察部主任闫仲毅告诉记者,作为由北京市检察院率先在全国省级检察院中单独设立的类似数字检察工作“指挥中心”的内设机构,数字检察部具体负责全市数字检察工作统筹规划和项目管理,数据整合与模型建用管理、应用指挥、推广指导,相关线索情报分析研判、交办督办、跟踪反馈等系列工作。
“为了更好地适应这项工作跨领域、跨部门、跨层级特点,目前北京三级检察机关在数字检察业务条线已实现纵向数字检察团队实体化运行,同时在其他业务条线横向设置数字检察联络员。”闫仲毅用“纵横交错”一词向记者生动地形容北京市检察机关数字检察工作格局。
据了解,在落实数字检察战略、提升法律监督质效这幅磅礴的画卷上,虽然数字检察部扮演着重要的“中枢”作用,但这绝非北京市检察院对数字检察工作组织保障支撑设计的全部落笔。2023年5月,该院研究出台《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关于加强数字检察组织保障体系建设的意见》,首次提出了“一组”(数字检察工作领导小组)、“一部”(数字检察部)、“一基地”(数字检察研究基地)、“一院”(数字检察研究院)、“一库”(数字检察人才库)、“一机制”(数字检察组织保障拓展机制)的“六个一”数字检察组织保障体系建设,随着工作的纵深推进,又增加了“一平台”(“京检智汇”主题沙龙)、“一系列案例”(数字检察典型案例)、“一防线”(数据安全防线),逐步构建形成与首都意识、首善标准、首都特色相匹配的“九个一”数字检察组织保障体系。
“就拿这个‘一平台’——‘京检智汇’主题沙龙来说,我们会围绕‘四大检察’选择主题,邀请模型建用检察官、科研院所专家学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司法行政单位工作人员等,以沙龙对谈的形式,促进大家建言献策、智慧碰撞,共商数字检察的当下与未来。”北京市检察院数字检察部副主任郭晓东介绍,在2024年10月举办的第四期“京检智汇”主题沙龙上,该院便邀请了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国际数字经济治理研究院、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中关村科技园门头沟园等8家科研院所和科技单位的12位嘉宾参加活动,为探索构建更多具备高技术特征的法律监督模型汇聚智力支持。
此外,随着数字检察的不断深入,北京市检察机关在党组领导下打通盘活的数据量级也在不断提升,除了激活数据效能,保护数据安全亦是北京市检察院党组同步关注与谋划的重点工作。自2023年11月该院研究制定《北京市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模型数据管理与应用办法(试行)》后,全市三级检察机关在数据目录中已登记1000余项数据,数据量达5.7亿余条。2024年8月,构筑“数据安全防线”作为第九个“一”,被正式纳入数字检察组织保障体系统筹谋划、一体推进。
“‘一防线’要求进一步健全完善数据安全管理制度、设置严格履行数据管理职责的数据专员以及加强技术手段在数据安全治理中的关键支撑作用等内容,构建‘制度—专员—技术’三位一体的数据安全责任体系,织密数据安全防护网。”北京市检察院数字检察部工作人员赵梓霖介绍说,该院还于2024年6月专门举办全市检察机关数字检察轻应用研发与数据安全实操培训班,特邀大数据平台、信息安全、密码管理、行业软件研发领域的专家聚焦数据分级分类管理及网络信息安全、数据安全管理等内容进行培训授课。
矩阵式:模型管理从粗放型到精细化体系化
北京市西城区检察院移送办理了全市首例彩票类行政公益诉讼案件并推动校园周边彩票违规销售点整改,开展精准监督,督促校园周边多家违规经营场所搬离……该院借力云计算、进化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成果自主研发建用校园及周边违规经营大数据模型,在校园周边设置电子围栏,对其外延一定距离范围进行“雷达式”扫描,全覆盖、无遗漏筛查出校园周边违规场所的公益诉讼监督线索,该院充分释放数据要素效能推动校园周边领域环境治理的检察履职实践已有显著成效。
“我们研发建用校园及周边违规经营大数据模型后,继续丰富应用场景,实现体系化建设,针对学生欺凌等恶性事件,将监督对象扩展至校园内的心理、行为异常人员,拓展形成异常人员特殊预防治理模型,对相关人员针对性开展特殊预防、心理测评疏导、家庭教育指导等工作。”西城区检察院第一检察部副主任、未成年人检察办公室主任赵颍介绍,检察机关以体系化构建覆盖校园场景模型矩阵的思路,将上述两个模型化作校内校外的两个对应监督模块,最终联动构建了校园内外综合治理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该模型自2024年7月向全国推广后,借助数据和算法优势,无需应用院提供数据,已直接为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173家检察院提供大量成案线索。
“要将全市法律监督模型从‘满天星斗’向‘星丛’‘星系’转变。”北京市检察院数字检察部副主任黄笔镜介绍,实践中,北京市检察机关坚持以模型矩阵的形式统一推进重点专项监督。在北京市检察院的统筹部署下,模型矩阵先后经历了2022年的“25+N”、2023年的“57+N”和2024年的“49+N”,其中的“25、57、49”这三个数字,是北京市检察院党组每年审议部署的全市重点法律监督模型数量。
构建模型矩阵的出发点,一方面是为了实现法律监督模型量的合理增长与质的有效提升相统一,整合应用场景重叠的同质化模型,避免重复建设、浪费资源;另一方面是从领域覆盖和应用场景出发,加快推进应用场景体系化建设,兼具有形覆盖与有效覆盖,矩阵式推进法律监督模型建设。
“你看,这些就像是模型的一个身份信息。”北京市检察院数字检察部工作人员郑烁向记者展示了一份全市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模型管理台账,其中详实地记录着不同模型的模型规则、数据来源、应用场景等。
“所有的模型都在里面吗?”记者问道。
“不是,只有经过市检察院业务条线和数字检察部双认证审核后的模型才能纳入全市法律监督模型台账管理。”郑烁解释说,按照该院专门制定出台的《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建用工作指引》《关于进一步加强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建用管理的若干措施》等文件,进入台账的模型需接受动态管理和定期评估,如果一定时期内应用效果不佳、可复制推广性不强、多个模型应用场景重叠,数字检察部则会具体分析原因后区分情形,将模型退账、出账或者进一步整合。
在台账管理制度之上,北京市检察机关还从统分结合的原则出发,建立了数字模型指挥调度机制。具有全市推广价值、涉及“四大检察”综合履职等台账的重点模型,由市检察院领导以月调度的模式靠前指挥、一线督导,同时业务部门定期调度本条线研发建用的监督模型,督促提升模型建用和跨院推广成效。“就拿市检察院指导东城区检察院建用的‘幌子公司’监管治理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为例,该模型从想法到落地,从一域实践到全国各地推广,已经6次在全市数字检察调度会上接受市检察院主要领导直接指挥调度。”北京市检察院数字检察部工作人员郭亚杰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北京及多地检察机关已依托该模型筛查出“幌子公司”行政监督线索1000余条,推动200多个市场主体被吊销营业执照。
模型筛选出线索后,检察监督效能的发挥关键还在于线索的落地转化。对模型的全流程管理,定然少不了数字检察模型推送出线索的交办督办、落地核查的“后半篇文章”。为此,北京市检察院在全国率先研究制定了数字检察线索核查督办的工作办法,打破条线分割式传统业务分工,着力形成“兵团作战”,确保数字检察发现的监督线索“颗粒归仓”。
记者了解到,北京市检察机关在成品油源头治理、带长租司法网拍等专项监督工作中,在对模型推送出的线索核查方面有机贯通、高效协同、形成合力。“数字检察为检察机关一体履职、综合履职提供了有力的机制支撑。”郭晓东说道。
数智化:塑造法律监督新质态
在古代,“破壁”一词曾与“画龙点睛”典故同时出现,表示借画家高超的技艺,画上眼睛的龙冲破墙壁腾空而去,到了现代语境中,则多了一层两个本无相关之事物有了密切关联的含义。采访中,记者就发现了这样一桩趣事:数年前,没有人会觉得空天信息技术和司法律监督之职的检察机关有什么关联,可如今,在北京的检察队伍里,空天信息技术却成为干警口中的热词,相关内容也被写进了年度检察工作报告里。
2023年,北京市检察院第四分院为破解违法行为跨区划、倾倒垃圾车辆难追踪且问题难根治等建筑垃圾治理难题,与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空天院”)合作,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融合北京市交通委、城管委重载车辆数据,探索“车—地—人”模型规则,逐步构建了具备“天上卫星看、地上轨迹验”特色的非法倾倒建筑垃圾、非法采矿侵害公益监督模型。
在依托该模型开展的检察履职中,空天信息技术不仅破行业之“壁”与检察机关产生了关联,还成为提级赋能法律监督工作的画龙点睛之笔。闫仲毅告诉记者,依托市检察院2023年与空天院签订的合作协议,双方联合组建了数字检察实验室,邀请8名科技人才担任特邀助理。借助卫星遥感技术,北京市检察机关的检察技术人员2024年共辅助办案41件,涵盖长城保护、医疗废物非法运输等多个领域。
拥抱技术,持续推动法律监督提质增效。记者留意到,西城区检察院训练人工智能模型服务案件智能化办理已经有了一些实践探索,该院在建用伪造公文证件印章治理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过程中,发现犯罪嫌疑人频繁利用手机微信图片功能收发大量身份证信息用于制造假证,虽然现有的图形化取证分析软件已经初步具备数据筛查、信息提取和身份关联追踪等功能,但仍然无法满足检察官对于数据更高层次的解析与归集需求。探索应用AI技术后,被反复训练的人工智能模型不仅能够从海量图片数据中自主识别解析身份信息、结合其他手机电子数据一目了然地输出假证办理数量和最终流向等,还能实现离线部署使用,避免线上数据传输的安全隐患。
一斑窥全豹,一砾见沧海。
北京市检察院清醒地认识到,数智技术作为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有机融合,不仅深刻改变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也成为企业和组织的必然选择。据了解,按照最高检模型场景体系化建设要求,该院正在探索将更多的数智技术融入具备“高技术、高效率、高质量”特征的大模型建设中。
闫仲毅告诉记者,目前全市已有9个检察院与15家科研院所签订了检校(院)共建协议或达成合作项目,资源融合与优势互补将为数智化时代背景下的数字检察工作提供更多智力支撑。与此同时,科技应用与检察业务的深度融合也结出检察技术成果,东城区检察院自主研发的法律文本智能搜索软件已获国家版权局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
从信息孤岛跃身数据共享的浩瀚海洋,从传统模式跨越到数智驱动的全新纪元,在制度支撑之下,北京市检察机关的数字检察工作将稳驭变革之舟破浪前行,在变局中开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