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在寒冷冬天写了一首《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家新酿的酒,色绿香浓;小小红泥炉,烧得殷红,就缺一人陪我喝酒。天快黑了,大雪将至,亲爱的朋友,你能否一顾寒舍共饮一杯暖酒?诗人那质朴的语言,直白的情感,让字里行间洋溢着热烈欢快的氛围,荡漾着朋友间的深情厚谊。读之,初冬不寒,长冬如春暖。
历代文人总想把雪的“纯白”凝固成美好的境界,宋代大画家范宽《雪景寒林图》、南宋画家李唐《雪窗读书图》、明代唐伯虎《雪山行旅图》等让人阅之浩叹。唐代诗人高骈的“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唐代诗人李峤的“瑞雪惊千里……山似白云朝”,北宋大文豪苏轼的“水晶盐,为谁甜……雪似故人人似雪”,明代文学家张岱《湖心亭赏雪》中“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都把古代文人“大雪纯白”的情结表现得淋漓尽致。
雪是大自然的精灵,却被古人赋予多重文化、生活和精神的象征,甚至被神化,所以明末程登吉在《幼学琼林》中说:“云师系是丰隆,雪神乃是滕六。”张岱在《夜航船》中引唐代志怪小说《玄怪录》说,唐景云元年的晋州刺史、中书令萧志忠准备腊八到辖区的霍山围猎,但是腊八这天,雪神降下大雪,风雪大作,萧志忠被迫停止了围猎。“大雪救百兽”的故事在民间产生很大影响力,给“雪”蒙上一层神秘色彩。
大雪的寒冷,锤炼人的意志和毅力。苏武持节使匈奴,“幽武大窖中,啮雪咽毡,数日不死,匈奴神之”。“啮雪咽毡”展示的是古人在逆境中坚守信念、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宋史·列传·卷九十四》记载:羌族部落酋长牛奴讹,向来倔强,从未去拜见过郡守。北宋名将种世衡镇守边疆,和牛奴讹约定第二天去拜访。这天晚上,天上纷纷扬扬下起了大雪,积雪足有三尺厚。侍从们对种世衡说:“道路太艰险了,不可前往。”种世衡说:“我刚以信义结交诸多羌族部落,怎能错过约定的日期?”于是,他冒着大雪前往。牛奴讹大为吃惊,于是率领全部落的人向种世衡列队行礼。种世衡“大雪践约”,同样折射一种精神和信义。
东晋著名政治家谢安则在大雪封门之际举办“家庭咏雪赛”。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谓:“(谢安)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历史上著名的才女谢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唐代诗人陆龟蒙追求另一种情趣:“闲来松间坐,看煮松上雪。”宋代诗人杜耒则喜欢约三五知己,围炉、赏雪、煮茶:“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在“围炉夜话”中体会友情与温暖。明代文人董纪更是延续前人雪水泡茶的习俗:“梅雪轩中雪煮茶,一时清致更无加。”
大雪对农村农业同样至关重要,“大雪”节气标志着仲冬正式开始,民谚有“小雪腌菜,大雪腌肉”“小雪封地,大雪封河”“瑞雪兆丰年”等说法。东汉经学家刘熙《释名》谓:“雪,绥也。水下遇寒气而凝,绥绥然也。”“绥”是会意字,从系、从妥,“糸”与丝织品、绳索有关;“妥”表妥当、平安。合起来表示舒缓之意,寓意雪带给人们祥和、平安的希冀。在古人的眼中,寒雪飘临却充满了烟火气。
“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这首《寿阳曲·江天暮雪》是元代诗人马致远所作。功力深厚的诗人开篇就营造一个“暮雪乱舞图”,直观形象地写出了傍晚时分大雪纷飞的情形,虚实相生,意境优美。雪花洁白晶莹,凝在林梢树头,远远望去仿若清冽高洁的梅花;而在空中炫舞的飞雪,又如点点飞扬的柳絮随风飘荡,给人一种轻灵飘逸之美。镜头推近,江面上江雪如画,一位孤独的寒江鱼钓者,正披一身蓑衣,驾一叶扁舟,冒着漫天飞扬的大雪缓缓归去。画面由静态渐变成动态,给人一种苍茫高远、空灵鲜活而又遗世独立之感,表达出诗人清高孤傲、不同凡俗的胸怀。“江上晚来堪画处”更是点睛之笔,把一幅风神蕴藉的“江天暮雪图”,刻画得妙俏入微,成为传世力作。
而把雪写到极致的,莫过于诗仙李白:“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在墨笔冻结的冬夜,他伺机偷懒,新诗不写,却潇洒地围着小火炉,品着一壶温热美酒,一个人也把冬天喝出醉意。他在《清平乐·画堂晨起》中,于随心所欲中把雪写得豪迈、瑰丽、新奇而富有生活情趣:“画堂晨起,来报雪花坠。高卷帘栊看佳瑞,皓色远迷庭砌。盛气光引炉烟,素草寒生玉佩。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清晨刚起床就有家丁来报,外面已是雪花飘坠。他急忙高卷窗帘欣赏那瑞雪飘飞的景象,映入眼帘的却是白雪弥漫整个庭阶,皓洁瑰丽。再看那雪花狂舞,如炉烟蒸腾,烟波浩渺,气势恢宏;地面上的花草也都披了一身碎玉,闪着洁白的寒光,好像要出嫁的新娘挂满一身玉佩。诗人惊异于“此景只应天上有,怎会在人间”——诗人喜悦、激动的心情和浪漫主义风格尽显其中。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愿你是冬雪中的一抹暖,轻轻融进我心里,让我们相约冬天,或围炉夜话,或醉一场雪,或淋一头白,温暖四季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