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版:法治中国两会特刊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推进新时代慈善公益事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 培养非遗保护人才要把书桌搬到基层一线
· 加强涉老年人权益保障公益诉讼探索
· 为加快建设人文之城贡献检察力量
· 强化司法服务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
· 聚力治理“白色污染”,像保护大熊猫那样保护耕地
· 借力大数据多方联动守护寄递安全
· 少数民族女代表的心愿
 
正义网 | 返回检察日报首页 | 检察日报检索
上一篇   下一篇 2024年03月0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郑志辉、邱宁宏、郑望春、李君、曾道群、傅山祥代表:
聚力治理“白色污染”,像保护大熊猫那样保护耕地
于潇 单鸽

  

  

  

   郑志辉代表

  

  

  

   邱宁宏代表

  

  

  

   郑望春代表

  

  

  

   李君代表

  

  

  

   曾道群代表

  

  

  

   傅山祥代表

  “等到耕地大面积板结、肥力大范围下降,土地‘病’了,我们再大力度推进治理,就晚了!”全国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就农业地膜所致的“白色污染”表达了关切。

  代表们普遍认为,检察公益诉讼以“小杠杆”撬动了“白色污染”治理的“大文章”,要继续“深耕”,与有关部门形成合力,共同把地膜生产、流通、使用等环节的规定落到实处,确保耕地安全,守好农业生产的“命根子”。

  不能让“白色革命”变成“白色污染”

  “一起风,田间地头都是一阵阵的‘地膜风’。”谈起地膜“白色污染”,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衡水市饶阳县端午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郑志辉深有感触。

  20世纪80年代,我国把地膜引入农业生产,由于其保温、保墒、保肥等特性,人们用“白色革命”来形容地膜给农业生产带来的价值。然而,地膜大放光彩的同时,也带来新问题。

  “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地膜,一亩地要大几十块钱,而一些便宜的非标地膜,三四十块钱就可以。对于农业生产而言,效果都差不多,但非标地膜强度低、抗拉能力差,极易以碎片形式残留在耕地中,导致土壤板结,严重影响耕地肥力,这就是常说的‘白色污染’。”郑志辉代表说,由于意识不到耕地的重要性,不少农民会选择便宜的非标地膜。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不能从‘白色革命’变质为‘白色污染’啊!”郑志辉代表说。

  那么,能不能通过回收方式处理这些残存的非标地膜呢?郑志辉代表说,如果是国标地膜,其不易被扯断,倒是好回收,成本也不高。但是非标地膜的回收难度大,一亩地至少要大几十块钱,“很少有人自愿去干回收这件事。”

  问题似乎陷入困境。过去一年,郑志辉代表关注到“燕赵山海·公益检察”护航美丽河北建设专项监督工作,也了解到饶阳县检察院的具体实践。当地检察院通过公益诉讼监督履职,推动有关部门在对辖区内随意丢弃、堆放的地膜进行全面清理的同时,注重强化生产、流通环节行政监管,初步建立地膜污染治理长效机制。

  检察公益诉讼带来的“撬动”

  推动河北省饶阳县有关部门开展地膜治理,不是个例。近年来,重庆、四川、贵州等地,也有不少类似的检察实践。

  全国人大代表、遵义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农业系教授邱宁宏长期从事植物保护教学和科研工作,对“白色污染”问题非常关注,对检察工作也十分了解——

  贵州省凤冈县检察院在履职中发现,全县有不少耕地存在使用非标地膜、未按要求回收地膜的问题。在检察公益诉讼立案后,有关部门积极整改。目前,当地已经建起覆盖全县的地膜回收体系。

  “地膜随意丢弃、掩埋、焚烧,会导致耕地资源受到污染,给农产品质量带来危害,检察机关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督促有关部门开展‘白色污染’整治,有担当!”邱宁宏代表如是评价。

  “‘白色污染’不只是指地膜。”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雅安市汉源县永利彝族乡古路村党支部书记郑望春介绍,果品套袋生产也会产生塑料垃圾,这些果袋垃圾不仅影响人居环境,而且高温下分解形成的有害物质也影响耕地安全。

  在郑望春代表向汉源县检察院反映这一问题后,当地检察机关立即深入乡镇摸排线索,并以农业废弃物监管案由对果袋“白色污染”进行立案,通过行政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方式,督促相关部门履职。

  “要像保护大熊猫那样保护耕地。”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白驿镇岫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君介绍,在广元市,检察机关在开展公益诉讼履职的同时,还将法治宣传延伸至田间地头,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环境保护知识,凝聚起保护耕地的共识。

  为何检察公益诉讼能够推动解决难题?在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自贡市沿滩区联络镇高滩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曾道群看来,农膜治理涉及部门多,不易形成合力,而检察公益诉讼就像是一根线,把不同部门都聚在了一起,能够实现系统治理、综合治理。

  “白色污染”尚需全链条治理

  治理“白色污染”并不是新话题。近年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陆续出台政策文件,就污染治理作出部署。针对实践中存在的“白色污染”这一顽疾,在对检察公益诉讼寄予厚望的同时,不少代表也对系统治理提出建议。

  “检察机关要聚焦生产、销售、使用、回收利用的全链条,以点带面,促进污染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万州区五桥街道香炉山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傅山祥表示,检察机关要进一步强化与职能部门的协作配合,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持续跟进督促整改落实,将地膜治理融入耕地保护、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以及乡村振兴的大格局中。

  “如果生产环节管不住,非标地膜就会进入流通环节,最终走向田间。单纯在使用环节发力,并不能实现有效治理。‘白色污染’治理常态化工作机制,要求在生产、流通、使用等全环节加强监管,如果漏掉任何一环,治理就会是按下葫芦浮起瓢。”李君代表说。

  (本报北京3月4日电)

上一篇   下一篇
 

检察日报社简介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采编人员
正义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 1998-2008,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