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绿海·纵横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源远流长的中国扇文化
· 日本影视剧中的检察官形象
· 中国法哲学史的精美画卷
 
正义网 | 返回检察日报首页 | 检察日报检索
上一篇   下一篇 2023年12月0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源远流长的中国扇文化
汪宇堂

  《西游记》记述了“唐三藏路阻火焰山,孙悟空三调芭蕉扇”的故事,芭蕉扇可大可小,随心所欲,一扇灭火气,二扇生凉风,三扇降雨露,倘若有人被它扇一下,要飘飞四万八千里。这是文学作品中最神奇的扇子。

  “入室许清风,对饮惟明月”,原始的扇子,大约只是对草木之叶、鸟兽之皮因陋就简的利用而已。至于《尔雅》中记载的“以木曰扉,以苇曰扇”,那已经是编织术发明以后的事情了。

  真正意义上的扇子起源于虞舜时期。晋代崔豹的《古今注·舆服》载:舜帝接受尧帝的禅让后特制一扇,以示“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因舜帝有双瞳,时人称之为“四明”。该扇如同又得“一明”,故谓之“五明扇”。当时的扇子除了用来生风,还用于遮阳,所以扇在古籍中又有“摇风”“障日”之称谓。

  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用篾丝编织的木制长柄扇,就是一种仪仗用扇,由仆从执掌,用以障尘蔽日,象征主人的威仪。这种扇就是“箑”或“翣”的一种,又称“障扇”或“掌扇”。唐代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中,就有唐太宗背后侍者掌仪仗扇的场面。古装影视作品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宫女二人站在皇帝背后,各持一把巨扇,交叉而立,那也是用于彰显皇帝威严的一种仪仗。

  殷周时期出现了“翟扇”,用色彩斑斓的野鸡尾羽做成。翟(dí)是古代一种长尾雉,故而这种扇子又称“雉扇”。《古今注》曰:“雉尾扇起源于殷世……雉羽为扇婴,以障豁风尘也。”但禽类的羽毛毕竟有猥琐污秽之嫌,不为当时的上层人物所赏识,因而羽毛扇直到春秋时期因为宋玉才得以逐渐流行开来。从晋陆机《羽扇赋》可知,宋玉乃屈原之高徒,名满天下。羽毛扇经由宋玉使用后,自然为人们所追随效仿。

  后来羽扇逐渐成为士大夫洒脱气质的一种象征。顾荣是西晋时期江南士族的首领,《晋书·顾荣传》有“荣麾以羽扇,其众溃散”的记载。至于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执羽扇,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早已成为妇孺皆知的潇洒豁达的智慧形象。

  至于平民百姓所使用而有历史记载的扇子,到了秦汉以后才得以盛行,因其形似单扇门户,故名“户扇”,最早以竹篾编制,后有布帛丝绢之品类。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均有使用。《汉书·张敞传》曰:“白以便面拊马。”后以“便面”借代扇子之说,一直流行到宋代。

  西汉时,将手柄置于扇面中间的“团扇”出现了,其形状和用法与现代略同。这种扇子先在皇宫中流行,称为“合欢扇”。西汉才女班婕妤在《怨歌行》中写道:“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说的就是这种扇子。

  团扇在魏晋以后开始盛行,尤以唐代女性使用最为广泛,并开发出了“遮面”“护颜”之功能。现存的唐宋时期的仕女图中,每位佳人手中都有一柄团扇。唐代诗人王建《调笑令·团扇》一诗很形象地描绘了团扇的功能:“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王昌龄《长信愁》中的诗句“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描述生动形象。团扇还可以用来捕虫娱乐,杜牧《秋夕》诗云:“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折扇是扇子中一个比较流行的种类,因其携带方便,出入常藏于袖,故有“怀袖雅物”之称。它不仅是一种生风取凉的工具,更是一种艺术品,是一种身份和品位的象征。折扇最早出现于南朝,《南齐书·刘祥传》载:“司徒褚渊入朝,以腰扇障日。”有人跟他开玩笑:“你这样是羞于见人吗?”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记载有“周家折叠扇铺”。现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把明代皇帝朱瞻基画的折扇,扇面画有人物,落款为“宣德三年春日”。

  在众多影视作品及武侠小说中,经常可以看到背抄折扇的江湖侠客。当他们遇到敌手时,那手中的折扇就立刻变成了威力超强的武器。很难想象,原来是那么温文尔雅的文化生活器物,却暗藏着如此阳刚威猛的杀机。

  盛夏酷暑时,达官贵族则可以享受“人工机扇”所带来的惬意。在一个转轴上安装扇叶,轴心拴上绳索,使用时抽拉绳索,带动转轴,扇叶徐徐旋转,即可生风纳凉。汉《西京杂记》载:“长安巧匠丁缓者……作七轮扇,连七轮,大皆径丈,相连续,一人运之,满堂寒颤。”这也许是现代机械扇的先祖吧。真正的机械扇起源于19世纪,一个叫詹姆斯·拜伦的人从钟表的结构中受到启发,发明了一种可以固定在天花板上,用发条驱动的机械风扇……

  在扇面上作画题字,是中国扇文化的特色之一。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载:汉恒帝赐曹操“九华扇”,十分名贵。曹操请杨修为他画扇,杨修作画时,不慎掉下一滴墨,正尴尬无奈之际,突然灵机一动,顺手将墨点画成了一只苍蝇。曹操看扇时竟然误以为真,急忙用手驱赶,那只“苍蝇”却纹丝不动。曹操十分疑惑纳闷,俯下身子察看良久,方才弄清原委,惹得众人窃笑不止。

  《晋书·王羲之传》记载王羲之在蕺山时,一老媪持六角竹扇以卖,羲之书五字于扇上……人竞买之。普通一扇,经名士之手泼墨润色之后,顿时风雅迷人、身价倍增。此后在扇面题字绘画之风一直流传至今,且有长盛不衰之势。

  扇子的风雅魅力竟使得墨客骚人纷纷拿来滋润文笔,我国古代四大名剧之一的《桃花扇》便是以侯方域、李香君的定情之物——绘有艳丽桃花的扇子为题材而作,极尽抒发悲欢离合的纯洁爱情。其曲折动人之情,即使与莎翁名剧相比亦毫不逊色。

  布衣百姓对待扇子则似乎更加功利和实际一些。“扇子有风,拿在手中。有人来借,不中不中。再说二话,狗屁不通。”这是早年流行在民间的人们对于扇子的独白,由此也可以推演出“盛暑借扇”与“雨后送伞”是同样的不通人情。

上一篇   下一篇
 

检察日报社简介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采编人员
正义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 1998-2008,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