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11月22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领代号为“亚洲部”的中共中央机关、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转战陕北来到米脂县杨家沟村,住进扶风寨,直到1948年3月21日,历时4个月又2天,是转战陕北期间留住时间最长的地方。1947年12月25日至28日,中央前委扩大会议在马家“旧院”大厅房召开,史称“十二月会议”,会上毛泽东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
延安城西北的王家坪村是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和八路军总司令部所在地。毛泽东在此撰写《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等著作。1947年3月14日,毛泽东在此接见新四旅的负责人,指出:要拿一个延安换取全中国。3月18日,毛泽东主动撤离延安,拉开转战陕北的帷幕。
1947年3月25日,在子长县任家山村,毛泽东听了刘胡兰英勇就义的汇报,挥笔疾书:“生的伟大,死的光荣。”3月27日,毛泽东第一次提出:党中央不离开陕北。
1947年4月12日至6月8日,毛泽东在安塞县王家湾村居住58天。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蘑菇战术”!在王家湾,毛泽东写下了《关于西北战场的作战方针》《蒋介石政府已处在全民的包围中》等电文、文章。
吉镇村故居。1948年3月21日,毛泽东离开米脂县杨家沟村,当天驻绥德县吉镇村。
毛泽东在佳县神泉堡村居住的时间是1947年9月23日至10月17日和1947年10月31日至11月14日。在神泉堡,毛泽东起草《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关于重行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训令》等重要文件。第一次以文件的形式提出“中国人民解放军”全称;第一次以宣言的形式郑重向国内外宣布“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号令。
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到达吴堡县川口村园则塔黄河渡口。下午1时左右,毛泽东登上渡船,驶过滔滔黄河,至此,艰苦卓绝的陕北转战结束,一个崭新的中国即将诞生。
共和国的摇篮——圣地延安,是一座红色博物馆之城,有革命旧居、遗址445处,革命类纪念馆30座,馆藏革命文物43673件,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3处。近年来,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检察院的田雨生追寻伟人足迹,在讲述红色故事、传承红色精神中作出了积极努力。
田雨生是一位检察官,在完成本职工作之余,他潜心红色文化研究和宣传,参与了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在延安》一书的文字编撰工作;他收集、考证、编撰的《毛泽东在延安时期题词墨迹纪实》一书,被延安市政协收录为延安文史资料。
田雨生又是陕西作协会员和陕西摄协会员,他利用节假日,背上相机,踏寻从1935年10月16日两路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进入陕西地界的定边县桥儿沟和铁角城,到193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进驻延安的路线;他追寻从1947年3月18日中共中央机关离开延安转战陕北,到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率领中央机关东渡黄河的路线。
2021年,在陕西省检察机关开展的“寻访革命旧址、保护革命文物、传承革命精神”专项活动中,为寻访陕、甘、宁、内蒙古苏区时期工农检察和陕甘宁边区检察机构情况,田雨生与同事经过1个多月、行程1万余里,在陕、甘、宁、内蒙古的30多个县、市,走访100多个单位,采访、询问多达500余人,为建成“陕甘宁边区检察制度史陈列室”,提供了“陕甘宁苏区时期检察”单元的第一手史料。
十余年来,田雨生秉持挖掘历史、还原历史、再现历史的原则,考察、拍摄红色革命遗址、伟人旧居,走访采访、收集资料,编纂整理35万多字、300多幅珍贵的历史图片和遗址、旧居照片,拍摄了数千幅摄影图片资料。他策划编辑出版《毛泽东转战陕北足迹》,记载了历时一年零五天毛泽东在转战陕北期间的重大活动事件,真实地记录了每幅图片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具有资政育人的史料价值,为研究中国革命史,研究毛泽东战略思想,弘扬延安精神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这里摘取《毛泽东转战陕北足迹》中的一组摄影图片,以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