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做好青年检察干警的培养和锻炼,各地检察机关逐渐形成“公诉人业务竞赛”“优秀出庭评选”等实战化训练平台,推行导师制及时帮助青年检察干警适应身份转变和岗位职责。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检察院在探索青年检察干警导师制和构建实战化训练体系上下功夫,实现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高效性。
青年检察干警导师制与实战化训练的价值功能
以高质效人才培养驱动高质效办案。“一取消三不再”要求提出后,身处检察办案一线的青年检察干警面对新的检察管理模式,一时间难以转变工作理念和思路。为帮助青年检察干警快速适应,该院通过有效的实战化训练和导师指导,进一步引导青年检察干警将工作方向和办案重点统一到高质效履职办案中来,从而提升业务能力。
职业群体隐性知识的代际传承。青年检察干警往往已具备基本的法学理论知识和法律逻辑思维,但由于工作年限、职业经验、阅历等不足,难以应对纷繁复杂的司法实践。体系化的导师制培养和实战化训练可以帮助青年检察干警从资深检察官那里获取大量间接经验,实现知识的代际传承。
个体职业发展的现实需要。一方面,青年检察干警缺乏独自应对疑难复杂案件的经验,需要在实战中获得资深检察官的指导和点拨。另一方面,当前各类新型案件不断涌现且部分案件无办案先例可循,要求青年检察干警通过实战化训练,研究前沿热点案件,获得检察办案所需要的新型专业素能。
当前青年检察干警导师制与实战化训练的不足
固定的“一对一”导师制缺乏精准性和个性化。当前的导师制模式下,青年检察干警无权选择和更换导师,并且现有“一对一”导师制模式的运行大多由导师口头传授经验或者授课,在缺乏共同实战化训练场景的情况下,难以实现经验、技能的准确表达与传递,不利于青年检察干警养成独立办案的能力。
模拟训练比赛的经验成果无法快速转化为青年检察干警的“即战力”。模拟训练比赛选取的案件往往是已经成功办理且具有典型意义的正面案例,但这种形式无法加入当事人这一案件办理过程中的最大变量。由于司法办案活动中不同当事人对司法正义的感知和需求不同,青年检察干警要将赛训经验成果转化为应对不同当事人的职业技能,仍需要在赛后结合办案实践进一步摸索。
青年检察干警导师制与实战化训练的优化思路
完善以专家型导师为主导的多元实战平台。当前,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各省级检察院积极组织检察业务专家开展评审,评选出政治素质较强、业务能力拔尖的专家,为检察人才培养提供丰富的导师资源。因此,为弥补实战化训练“重训练轻教学”的缺陷,该院组织业务专家参与实战化训练的指导和教学,及时矫正青年检察干警在实战化训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形成以案件质量为核心的导师制。针对青年检察干警所办案件的法律文书、案件汇报等,该院组织办案能力强、经验丰富的资深检察官开展评选活动,及时纠正青年检察干警的不良办案习惯。针对疑难复杂等新型案件,该院由资深检察官和青年检察干警组成办案组共同办理案件,通过具体案件的办理,实现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的优势互补,推动案件高质效办理。
完善以正向激励为主体的培养成果反馈机制。针对在导师制和实战化训练体系运行过程中表现优异的资深检察官和青年检察干警,该院给予职级晋升方面的优先考量;针对表现欠佳的青年检察干警,及时总结原因,为其更换导师或者量身定制培养计划,督促其尽快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办案能手。
(周玉珠 刘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