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曹娟 通讯员赵以诺)“北戴河是重要的候鸟栖息地,涉鸟案件的依法妥善办理关系着生态安全与生物多样性。”近日,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区东山街道东经路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李丹丹,在与北戴河区检察院检察官座谈时有感而发。
2024年,李丹丹联合其他代表共同提出推动涉鸟案件集中管辖的议案,得到了司法部门的重视。她告诉记者,对鸟类司法保护的关注缘于她了解到的北戴河区检察院办理的一起非法买卖、饲养鸟类案件。案件办理期间,检察官发现涉案的25只鸟已死亡近半。为最大限度保护野生动物,避免因案件办理周期长造成野生动物死亡,该院推动建立司法涉案活体野生动物放归救护联动协作工作机制,大幅度缩短了涉案鸟类的放归周期。
不久后,北戴河区检察院推动有关单位出台了关于涉案野生动物救护的技术标准文件——《秦皇岛市涉案陆生野生动物救护放归自然指南》(下称《指南》)。李丹丹对此高度认可:“《指南》的出台为救护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操作规范,填补了案件办理中的空白,推动实现法律惩戒与司法保护的统一。”
如今,秦皇岛辖区的涉鸟案件均由北戴河区检察院统一办理,形成了“专业化监督+恢复性司法+社会化治理”的生态保护模式。通过案件集中办理,司法尺度得以统一,跨区域协作更加高效,同时有效推动生态修复补偿制度落地。
“北戴河区检察院的履职方式为全国候鸟保护司法实践提供了可复制经验,让公益检察守护生态的实效清晰可见、真切可感。”李丹丹希望检察机关进一步扩大公益诉讼在生态保护中的适用范围,充分借鉴对鸟类保护的有益经验,将协同治理模式推广至其他物种以及生物栖息地的整体保护中,让法治力量持续赋能生物多样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