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重庆重要指示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市委工作要求,市委政法委充分发挥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督办落实作用,统筹全市政法系统和平安建设成员单位,用心用情推进未成年人保护和犯罪预防工作,打造了具有“全国影响力、重庆辨识度”的护“未”品牌。
未成年人保护和犯罪预防工作事关国家民族发展大计,事关亿万家庭和谐幸福,是平安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摆在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出台一系列重要文件、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孩子们成长得更好,是我们最大的心愿”,饱含了一个大党大国领袖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深厚情怀和殷殷嘱托。
重庆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重庆重要指示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市委工作要求,市委政法委充分发挥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督办落实作用,统筹全市政法系统和平安建设成员单位,用心用情推进未成年人保护和犯罪预防工作,打造了具有“全国影响力、重庆辨识度”的护“未”品牌。2025年8月,中央宣传部授予重庆检察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团队代表(下称渝检护“未”团队代表)“时代楷模”称号,这是我国未成年人保护领域和全国检察系统首次荣获这一称号,也是我市团队代表首次获此殊荣,更是重庆政法系统推进未成年人保护和犯罪预防工作的生动实践和精彩缩影。
破解“各自为政、职能交叉”老问题,构建“五级书记”一抓到底新格局
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涉及政府、社会、家庭、学校、网络、司法,必须摒弃各自为政,最大限度凝聚工作合力。
强化高位部署,“一把手”工程聚合力。市委、市政府将未成年人保护纳入平安建设“一把手”工程,作为平安重庆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强力推进,市委主要领导在市委全会、平安重庆建设大会、市委常委会会议、区县委书记和部门“一把手”工作例会等场合作部署、提要求,引领构建市、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网格“五级书记”一抓到底的新格局。市委政法委将该项工作列入各级“一把手”日、周、月、季、年平安建设履职清单,纳入年度平安报表、安全稳定问题清单和平安建设专项督查,推动形成强大工作合力。
强化闭环落实,“一揽子”制度促规范。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风险防控工作的实施方案》,建立市级联席会议机制,办公室设在市委政法委,由主持日常工作的副书记担任机制召集人,负责统筹市级相关议事协调机构及15个市级部门开展工作,统一行动步调。市联席会议机制成立以来,持续健全完善工作制度机制,建立健全多跨协同需求清单、常态化风险排查发现、突出风险专项治理等7项闭环机制,充分发挥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督办落实作用,研究解决跨领域、跨部门、跨层级重大问题,及时调度处置涉未案事件。
强化法治保障,“一整套”法规画红线。全面抓好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施行,结合重庆推进未成年人保护和犯罪预防地方立法,制定出台《重庆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重庆市家庭教育促进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条例、校园及周边安全管理办法纳入市人大常委会2025年立法计划,稳步有序推进立法调研、文本起草等工作。聚焦未成年的罪犯、社区矫正对象、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等特殊群体,健全完善集中教育、心理矫治、就学创业帮扶等21项规范性行政规章,切实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消除“机械办案、就案办案”旧思维,坚持“惩防并举”打好保护组合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损害少年儿童权益、破坏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言行,要坚决防止和依法打击。重庆坚持管护并重、防治结合、多元治理,2023年6月以来由市委政法委牵头推进“莎姐守未”专项行动,一体部署依法打击、环境整治、分类关护、自我保护、宣传引导等工作,以法治之力护航未成年人的青春远航。
“出重拳”打击涉未犯罪。孩子是家庭的希望,一个孩子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必然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无法弥补的伤痛。重庆充分发挥“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作用,准确研判分析高发犯罪类型,明确打击重点、统一办案认识、规范办案流程、严格办案纪律,搭建强奸、猥亵等前科人员数据库,加强日常走访和跟踪监督,全面提升涉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打击成效,近年全市未成年人犯罪、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等案件持续大幅下降。
“治隐患”净化成长环境。未成年人正处于身心成长和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期,良好的社会环境至关重要。为此,积极推动政法、公安、市场监管、文旅等部门协同联动,加大对旅馆、电竞酒店、网吧网站检查排查力度,深入开展“护校安园”行动,建立校园保护“百米示范区”,妥善处置涉校不稳定事件。积极融入数字重庆建设,建成“娱乐场所监管治理一件事”“莎姐守未在线”等数字应用,打造“未成年人智慧保护AI+综合场景”,实现涉未成年人风险线上“一屏感知”、线下联动共治。
“全链条”联动关爱帮扶。针对未成年人成长中的各类风险,分级分类开展关护帮扶工作。强化政府关护,健全完善留守儿童、随迁子女等特殊群体关爱机制,落实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兜牢未成年人保护底线。强化家校共护,在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挂牌成立重庆市家庭教育学院,设置全国第三个、西部唯一一个家庭教育本科专业,全市95%以上社区、84%以上的村累计建成家长学校1.1万个。强化司法保护,全市高、中级法院设立未成年人法庭,组建未审专业化团队,三级检察机关设立未成年人检察部或办案组,切实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推动“治标治本、救人救心”相结合,做到“分类施教”凝聚向上正能量
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既是民生工程,更是“良心工程”。要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当前和长远相结合、治身与救心相贯通,把工作做到“心坎上”,凝聚起未成年人向上向好的正能量。
强化“凝心铸魂”抓好思政教育。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建立各级领导干部联系学校工作机制,每年“进校园”“上讲台”为学生讲授思政课。完善“必修+选修”“线上+线下”“校内+校外”思政课体系,全市各类学校全面开展思政课程,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打造“行走的思政课”,教育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帮助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推动“迷途知返”抓严专门教育。建好专门学校,累计投入财政资金2.3亿元,在全市科学布建全德学校等专门学校12所。加强专门教育、专门矫治教育协同发展,分级健全评估标准、送教程序,实现严重不良行为未成年人应送尽送。强化跟踪帮扶,坚持政府、家庭、学校、社会四方联动,帮助专门学校学生上好入校“第一课”、走好离校“第一步”,加强罪错未成年人就业培训,帮助其提高回归社会能力。
聚焦“守牢底线”抓细法治教育。做强学校法治主阵地,健全中小学法治副校长遴选机制,全市配备中小学校法治副校长4600余名、规范配置率100%,实现校园法治教育全覆盖。织密社会法治教育网络,建立全覆盖、沉浸式法治教育综合实践基地3个、市级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13个,组建法治宣传市级重点团队33支,每年组织近10万名中小学生参加法治宣传教育。坚持小切口切入,打造璧山区“树洞口袋”、南川区“杜鹃花开”、城口县“木兰护花”等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基层品牌,提高法治宣传实效。
注重“情绪疏导”抓实心理教育。推进全市中小学校心理健康咨询室建设,开设96320心理健康服务热线,建设青少年心理健康防治中心,在有条件的中小学逐步建立心理危机干预队伍,每学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对重点学生建立“一对一”危机干预机制和心理健康档案,有效预防和减少因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违法犯罪和极端行为。
近日,重庆市委主要领导亲切会见了渝检护“未”团队代表,充分肯定了他们20年来初心不改、薪火相传的感人事迹和崇高义举,勉励他们继续“以法治守护未来、用大爱传播温暖”。重庆作为山水之城、英雄之城的发展,需要一代代人接续奋斗,更需要一大批像渝检护“未”团队代表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重庆政法系统将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持续深学笃行习近平法治思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以学习宣传渝检护“未”团队代表先进事迹为契机,秉承法安天下、德润人心、以心换心、德法并用,把“为祖国守未来、为民族守希望”的理念转化到守护千家万户平安幸福的具体场景中,一体推进严惩犯罪、矫治帮教、综合救助、普法宣传等工作,用法治之光照亮未成年人的成长之路,让广大未成年人感受到山城重庆的大爱与温暖,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重庆政法力量。
(作者为重庆市委政法委主持日常工作的副书记、市未成年人保护和犯罪预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机制召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