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官,我到新学校报到了,给您看看新学校的环境……”近日,河南省许昌市魏都区检察院副检察长、“魏”未来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室检察官王东芳接到马某的视频电话,马某兴奋地分享他入学后的喜悦。
2024年4月4日,在许昌某高中就读的马某与孙某在社交平台上发生争执,并从线上骂战演变为线下约架。二人分别召集各自“兄弟”,共纠集20余名在校未成年人在某公园斗殴,导致孙某轻微伤。同年11月1日,公安机关将该案移送至魏都区检察院审查起诉。
“惩罚不是终点,教育挽救才是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的核心。”王东芳介绍说,考虑到这些未成年人均为在校学生,系初犯,案发后主动认罪认罚,“魏”未来未检工作室决定对其罪错行为进行分级分类干预。
经不公开听证,该院对孙某和马某作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设定了八个月考验期;对其他参与者开展专门矫治教育,分别向其监护人送达督促监护令,并联合公安机关将相关人员纳入临界预防关注名单,实施动态观护。
考验期内,一场围绕孙某和马某的全方位帮教正式展开。“魏”未来未检工作室通过心理评估系统对二人的性格特点、心理状态、行为成因作出精准画像,牵头司法社工、心理咨询师和学校老师组成帮教小组,“一对一”定制帮扶指导方案,使孙某、马某在考验期内既能按时接受矫治,又不耽误学业。周汇报、月小结、季评估……在八个月的考验期中,检察官全流程跟踪,定期与孩子及其家长、老师沟通,掌握其思想动态和社交情况,及时调整帮教策略。
“他们不是‘坏孩子’,只是走了错路的孩子。我们要做的,是努力帮助他们重回正轨。”一名参与帮教的司法社工这样说。今年6月,马某顺利参加高考,后被某高校录取。孙某目前正在读高三,学习成绩稳步提升。考验期满后,该院依法对二人作出不起诉决定。
“家庭教育的缺失,往往是未成年人走上迷途的重要诱因。”王东芳介绍说,该院联合关工委、妇联等部门,对涉案家庭进行风险评估,建立“橙、黄、蓝”三色预警档案,进行个别化家庭教育指导。
未成年人王某是该案的积极参与者,案发时还不满16周岁。王某父亲长期在外务工,对孩子监管缺位,母亲在教育孩子方面力不从心,一度萌生放弃管教的念头。检察官定期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引导母亲记录孩子的日常、让孩子定期与父亲通电话。半年间,王某主动与父母沟通的频率逐渐增加,这个“橙色风险”家庭的亲子关系正在回暖。
针对该案暴露出的部分在校生法治意识淡薄、矛盾化解能力欠缺等问题,该院向涉案学生所在学校制发检察建议,督促学校加强教育管理。今年以来,该院开展检察长讲授法治教育课、专项法治教育活动4次。暑假期间,该院与许昌日报社合作,邀请60名中小学生及家长走进检察院,“沉浸式”感受法治威严、增强法治意识。
该院还依托数字化手段,将检察机关涉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数据、公安机关行政处罚数据和教育系统在籍学生数据进行“碰撞”,筛选出需要着重监管的在校学生,重点关注,避免他们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