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周晶晶 通讯员付静宜 邵恒媛)“收悉《检察建议书》后,已迅速对违规委托的律师启动调查处理程序,并就辖区违规委托律师情况启动专项检查,今后将进一步强化律所管理与律师教育培训,建立协同监管长效机制。”前不久,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司法行政部门向江汉区检察院发来书面回复,这标志着该院针对看守所违规批准律师会见同案人员开展的专项检察监督工作形成了有效闭环。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实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一名辩护人不得为两名以上的同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辩护,不得为两名以上的未同案处理但实施的犯罪存在关联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辩护”。
自今年2月开展专项检察监督工作以来,该院调取了江汉区看守所近三年的犯罪嫌疑人会见记录、律师申请会见登记表、授权委托书、介绍信以及犯罪嫌疑人基本信息、共同犯罪涉案情况等材料6000余份,并将纸面数据转化为电子数据,生成案犯编号表和律师会见表。电脑屏幕上,两份Excel表格并排展开:左边是案犯编号表,登记着看守所内共同犯罪嫌疑人姓名、公民身份号码、涉嫌罪名及同案编号等;右边是律师会见表,记录着近三年看守所每一次会见的律师姓名、执业证号、被会见人、案号、会见时间。基于“同案犯编号&律师名字‘相等’”的运算逻辑,经将两个表单进行比对、去重和关联分析,几行重复数据被重点标注,检察官迅速锁定异常记录:有些同个律师的名字和执业证号竟关联着相同案号案件下的不同嫌疑人,这意味着有律师违规会见了两名以上的同案人员。
“律师违规代理同案犯罪嫌疑人、违规会见两名以上同案人员,不仅损害当事人的实质辩护权益,还可能引发串供风险,影响诉讼活动顺利进行。”该院刑事执行检察部主任李平指出问题要害。
获取线索后,该院检察官立即展开核查,最终证实夏某某等5名律师在7起刑事案件中代理、会见两名以上同案犯罪嫌疑人,看守所在审查律师会见申请时存在履职不当的情形。
纠违刻不容缓。该院依法向看守所制发纠正违法通知书。对方高度重视,立即采纳建议并展开整改,将涉事违规律师纳入“黑名单”,在律师会见审核中增加“查询被会见人员案号”程序,筑牢审查律师会见申请的“堤坝”。
然而,堵住眼前的漏洞只是第一步。要想从根源上遏制此类违规,形成长效监督机制,就必须推动更广泛的治理。今年3月27日,该院依法向司法行政部门发出开展专项检查整治违规代理、强化律所管理责任确保执业合规、完善公检法司信息联络机制织密监督网的检察建议。
与此同时,为更有效地提高监督效率,扩大监督覆盖面,让监督从“人防”跃升到高效“技防”,该院开始探索破题之法,决定将这次数据碰撞发现线索的经验转化为长效监督的利器。
在院党组支持下,该院刑事执行检察部的业务骨干与数字检察办公室的技术人员迅速组成攻坚团队,自主研发构建数字模型。今年4月,看守所违规批准律师会见同案人员监督模型初见雏形。
该模型首次运行,便迅速“筛”出了4名之前人工筛查未能发现的违规批准会见同案人员的律师。今年5月,该模型上架湖北省检察院大数据监督模型库。目前,该模型已在武汉市检察机关辖区内推广应用,11家基层检察院有效应用该模型,发出44份律师违规会见的纠正违法通知书,相关案件正在进一步调查核实中。
“这场从‘人海捞针’到‘数据织网’的监督方式变革,极大提升了监管效率和精准度,有效保障了在押人员依法获得辩护的合法权利,维护了司法活动的公正性。”该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郭艳萍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