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露浸润着石阶。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临山路尽头,铁道游击队纪念馆的外墙在曦光中凛然矗立。这座以1938年日军报废机车为原型设计的建筑,每一处接缝都凝结着鲁南军民抗战的艰辛。推门而入,立于展馆中央的火车头静卧在铁轨之上,铁轨向馆内蔓延,仿佛将人引向时间深处。笔者临车而立,耳边似乎传来火车轧过枕木的隆隆声——那声音从80余年前遥遥传来,穿透无数个和平的昼夜,偶与煤渣路上被晨风掀起的微尘共振。
这声响,定然也曾轰鸣在少年洪振海耳畔。百年前,中兴煤矿,那个家境贫寒的少年,日复一日地在铁轨旁奔跑,帮火车司机、司炉做活计。受生活所迫,他有时也会和矿区的穷孩子们一起爬上火车,拾取煤渣。煤渣灼烫,寒风呼啸。在这钢铁的磨砺中,他熟练掌握了货车驾驶技术和爬车本领,这为谋生而练就的手段,最终竟然意外淬炼成“飞车夺枪”的绝技!1940年1月,正是这个在铁轨旁长大的矿工洪振海,在枣庄西陈庄创建了威震敌胆的铁道游击队。短短数月时间,夜袭日军洋行毙敌特、伏击火车票车缴巨资等雷霆行动,让这支在疾驰列车上翻飞的队伍,成为插在日军运输线上的尖刀。
当抗战形势风云变幻、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之际,1942年,铁道游击队迎来新的挑战:保护秘密交通线,护送过往干部。这是一项艰苦卓绝的工作,是党赋予他们的重任!利用对铁路的精熟,他们在日寇的眼皮底下,建立起了一条跨越津浦铁路,连接山东、华中与延安的生命通道。这片铁轨,此刻奔涌着维系民族未来的生机。1942年夏夜,铁道游击队奉鲁南军区之命,执行一项绝密任务:护送代号为“0号”的首长穿越临城附近封锁严密的津浦铁路。夜色掩护下,“0号”首长从一条隐蔽的干沙河涵洞悄然跨越了津浦铁路,安全抵达八路军115师教四旅驻地。直到确认安全的电报传回,队员们才得知,他们刚刚护送的“0号”首长,竟然是刘少奇同志!从此以后,陈毅、罗荣桓、肖华、朱瑞等一大批党政军高级干部,以及国际友人罗生特医生等,都在队员们的守护下,穿过生死线,安全抵达目的地。情报、物资——在津浦铁路线上的一趟趟输送,为抗战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
英雄的壮烈亦铭刻于此。玻璃展柜深处,一卷褪色的红布静卧——这是洪振海昼夜缠于腕间的信仰见证。1941年深冬黄埠庄,面对日军重兵突袭,在掩护战友转移的激战中,子弹穿透了洪振海的额头,热血喷洒,染红了腕间红布,也染红了他以身守护的土地。这位年仅32岁的鲁南汉子,用生命作钉,将自己滚烫地楔进深爱的故土。这份至死不渝的赤诚,永不磨灭。1945年深冬,盘踞在临城的日军铁道警备大队在游击队与八路军面前奉上佐官刀——这是无数个如同洪振海一般的英烈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英勇作战后,赢得的民族尊严!
笔者深知,铁道游击队这支以铁轨为战场、以微山湖为家、以热血谱写传奇的队伍,其英名与精魂早已融入民族血脉。枣庄——这片浸润着抗争、忠诚与荣光的鲁南大地,其“英雄之城”的底色在时光中愈显厚重。洪振海与战友们的身影,已与身下的铁轨、浩渺的微山湖浑然一体,成为这方热土不灭的筋骨。
在新时代的铁轨上,枣庄市检察机关正以另一种方式守护着这片英雄的土地。他们传承铁道游击队精神,通过公益诉讼检察履职,守护着微山湖的碧水蓝天。他们踏着铁道游击队队员们熟悉的湖畔小路,深入水网深处,履职的足迹跨越苏鲁豫皖四省边界。面对跨界污染治理难题,他们积极推动建立跨区域协作机制;针对违法排污、非法养殖等问题,他们精准发出检察建议,督促相关行政机关依法履职;他们通过组织专家论证生态修复方案、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等方式,守护微山湖的安宁。
如今,清风又拂过澄澈的湖面,白鹭的翅影倒映天光,渔舟唱晚的丰饶重现岸边——这碧波重现的画卷,正是新时代法治对历史守护最清澈的回响,是浸润于血脉中的赤诚在生态山河上镌刻的公正诗行。
铁轨如镜。一端,深嵌着道钉般的血火印记,一端,延展向湖清岸绿的未来图景。我们立于其间,风中的钢轨铮鸣不息——那是历史的回响,是不灭的守望,更是这片英雄土地深处,永恒搏动的心音。
(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人民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