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法治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古青铜剑被困物证室
· 技术秘密失窃,项目面临“生死抉择”
· 海上抗日传奇激励检察“后浪”勇往直前
· “毒草丛”断了根
· 编织“金包银”骗局,4人团伙同堂受审
· 带头践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弘扬检察英模优良作风
· 倒卖个人信息,既领刑又赔偿
 
正义网 | 返回检察日报首页 | 检察日报检索
上一篇   下一篇 2025年08月2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编织“金包银”骗局,4人团伙同堂受审
王昊玥

  本报讯(通讯员王昊玥)“金包银”本是一种独具创意的工艺,既保留了贵金属的质感,又通过巧妙的包裹技法平衡了成本与美观。但随着近期黄金价格一路飙升,一些不法分子趁机钻起了空子,近日,由上海市闵行区检察院提起公诉,利用“金包银”饰品冒充纯金首饰,在典当行实施的诈骗案,法院经公开审理后作出有罪判决。

  “过火都验不出的‘金包银’,我用锉刀磨了表面,这才露了马脚!”闵行区某典当行工作人员回忆起被诈骗经过时仍心有余悸。

  2024年秋,李某某盯着金价走势图,心生一计,拨通了同乡范某某的电话:“老范,最近金价猛涨,典当点‘金包银’,搞点钱花呀!”随后,两人一拍即合,从黑市购入一批特制“金包银”首饰。这些饰品以白银为胚,外层镀着真金,连专业典当师都难辨真伪。

  2024年11月底至12月初,李某某与范某某以“日结千元”为饵,诱骗李某、刘某某从外地来沪,专门针对典当行实施诈骗。李某某负责购买特制的“金包银”饰品,范某某充当盯梢和望风的角色,而李某和刘某某则亲自出面,持这些假饰品冒充纯金首饰,向多家典当行进行典当,屡次成功得手。

  然而,骗局终有破绽。2024年12月,当李某在闵行区一家典当行再次行骗时,被警觉的工作人员当场识破并报警。李某被控制后,其他犯罪嫌疑人相继落网。经查,2024年11月至12月期间,李某某等4人使用“金包银”饰品冒充纯金饰品进行典当,共骗取16万余元。

  近日,经闵行区检察院提起公诉,法院以诈骗罪分别判处李某某等4人有期徒刑五年至一年六个月不等,各并处罚金6万元至5000元不等。

上一篇   下一篇
 

检察日报社简介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采编人员
正义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 1998-2008,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