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绿海·纵横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虎虎生威的岩头老虎
· 名胜古迹中的诗韵风雅
· 没有比粮食更强大的力量
 
正义网 | 返回检察日报首页 | 检察日报检索
上一篇   下一篇 2025年08月1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名胜古迹中的诗韵风雅
李学朴

  

  

  

   杜甫草堂里的杜甫雕像 新华社记者马宁摄

  华夏历代文人对古城的名胜古迹情有独钟,他们在那里陶冶情操,同时又留下了佳作名篇。名胜古迹,文人逸事,林林总总,确值得去探胜求宝。

  1.

  杜甫草堂一直是人们争相游览的胜地。人们心怀崇敬,来这里追忆伟大的“诗圣”杜甫。杜甫草堂名声虽盛,但并不大,若是追溯往昔,诗圣当年的住处不过是一间茅草屋而已。

  当年杜甫为躲避安史之乱,流寓成都。到了成都没多久,杜甫就被景色宜人、风景如画的成都西郊所吸引,准备在此定居。

  这里有一条小溪,名为“浣花溪”。杜甫的千古名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就成文于此。茅庐、小溪、竹林、小桥,共同构成了一幅恬静优美的画卷。明代文人钟惺的《隐秀轩集》里便有一篇《浣花溪记》,“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城下者,皆浣花溪委也”,说的是浣花溪蜿蜒曲折、纤巧秀丽,一路下来,如玉带、如弯钩、如玉玦……

  杜甫在成都定居后,在浣花溪边建造了一间房屋,取名浣花溪草堂。在杜甫的《寄题江外草堂》中可以一窥草堂建造的经过:“诛茅初一亩,广地方连延。经营上元始,断手宝应年。敢谋土木丽,自觉面势坚。台亭随高下,敞豁当清川。虽有会心侣,数能同钓船。”由此可见,当时经济并不宽裕的诗人初建自己的茅屋时,仅仅用了一亩地,随后又花费了两年时间加以扩展。草堂布置随地势之高下,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天然的水景。

  杜甫在《卜居》中说:“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已知出郭少尘事,更有澄江销客愁。无数蜻蜓齐上下,一双鸂鶒对沉浮。东行万里堪乘兴,须向山阴上小舟。”可以看出,草堂周围环境清幽,诗人每日所见皆是浣花溪蜿蜒曲折,绕着草堂潺潺流过,花草树木郁郁葱葱的美景。诗人来到这里后,看着鸟儿在水面嬉戏,鱼儿在水中欢跃,忘却了俗世喧嚣带给他的烦恼,过上了清江垂钓的悠闲生活,先前漂泊辗转的疲惫也一扫而空。

  2.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一首著名七绝。苏州寒山寺之所以驰名中外,这首诗不能不说起到了非凡的宣传作用。

  张继是中唐诗人,历史上记载不多。只知道他是湖北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字懿孙,天宝十二年(753年)中进士,曾任盐铁判官,大历末年任检校祠部员外郎,殁于洪州,即现在的江西南昌。他曾经写过不少旅游题材的诗篇,和刘长卿、顾况有所往来。他的诗现存四十余首,《全唐诗》中编为一卷。张继的诗中不乏关切民生的诗句,如“女停襄邑杼,农废汶阳耕”;“火燎原犹热,波摇海未平”。张继诗风爽利激越、丰姿清迥,唐人高仲武的《中兴间气集》对张继的诗作有“事理双切”“比兴深矣”“不雕而自饰,丰姿清迥,有道者风”等赞语。

  《枫桥夜泊》是张继游历苏州时的作品。这首诗以异常的概括、简洁的语言,描写了霜夜枫桥江边的凄清景色,残月霜天,渔火闪烁,钟声孤寂,渲染了诗人深长的羁旅愁怀,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在寒山寺可以看到张继这首诗的刻石,这是俞曲园补书的。刻石正面的诗文是通行的版本,但背面附刻了一段俞曲园的注释:“唐张继《枫桥夜泊》诗脍炙人口,唯次句‘江枫渔火’四字,颇有可疑。宋龚明之《中吴纪闻》作‘江村渔火’。宋人旧籍可宝也。此诗宋王郇公曾写以刻石,今不可见。明文待诏所书亦漫漶,‘江’下一字不可辨。筱石中丞属余补书,姑从今本,然‘江村’古本不可没也。因作诗附刻,以告观者。诗曰:‘郇公旧墨久无存,待诏残碑不可扪。幸有中吴纪闻在,千金一字是江村’。”由此可见,俞曲园对“江村”的确是爱不忍弃,但大多数版本都作“江枫”。

  走进寒山寺,可见门上写有“妙利宗风”四个大字,系程德全所书。寺内有文徵明、唐寅所书石碑。进门正中为大雄宝殿,殿内的佛座两边和后壁,嵌有寒山子诗三十六首和历代诗人的诗作,还有清代著名画家罗聘所作的寒山、拾得和郑文焯所作的丰干写意画像石刻。大殿两侧堂屋内供奉五百罗汉和寒山、拾得塑像。大殿后有藏经楼,环壁嵌着宋代张即之所书《金刚经》石刻,乃罕见珍品。藏经楼左右两边都有长廊,右边长廊通钟楼,钟楼后面有三楹屋,游人可在楼上饮茗休憩,远眺山色。寺的东南角有一小院,中有碑亭,陈列着俞曲园、康有为等人的诗刻。前面临水,是枫江第一楼,建筑精致,楼后面有一部转梯,螺旋而上,从这里可眺望临近的狮子山,山景雄伟,美不胜收。

  张继诗中写到的“夜半钟声”的“钟”,并非指现在的那口巨钟。诗里提到的那口大钟早已失传。当时究竟是怎样的钟,已不可考。只知道,唐代寺院中通常置钟,并有夜半敲钟的习惯。关于“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诗句,曾经引起过一场争论。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提出疑问:“句则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撞钟时。”但不少诗家不以为然,著文辨析,有的甚至专程实地调查,想要证明夜半钟声确有其事。到了明代嘉靖年间,寒山寺又铸造了一口巨钟,并专建钟楼,巨钟悬其上。这口钟后来流失到日本,日本人士摹铸了一口,于日本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送来寒山寺,悬在殿的右侧。今天的寒山寺,已有古钟、新钟200多口,包括日本捐赠的这口小型钟和由江苏巡抚陈夔龙督造的大铁钟。

  张继之后,许多著名诗人、作家、学者接踵而来,颇多题咏,如宋代诗人陆游写有《宿枫桥》,明唐寅作《寒山寺》,以及康有为为寒山寺题下的“钟声已渡海云东,冷尽寒山古寺风”的诗文墨宝。

  3.

  北宋嘉祐八年(1063年)左右,凤翔(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太守陈希亮见山峦“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于是“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登览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陈希亮将其命名为“凌虚台”。时任凤翔府签书判官的苏轼以《凌虚台记》记其事。正如苏轼在文中所感慨的那样,“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随着岁月的流逝,凌虚台踪迹现已无法寻觅。

  不过,亭、台、楼、阁的修建,的确能使江山美景汇聚于一处。士大夫登临名山胜水,通常以耸立于其间的亭、台、楼、阁作为游览观瞻的路线与视角,饱览天下美景。

  且追随元人邓牧的游踪,到位于今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溪口镇西北的雪窦山去游览一回。邓牧翻越了两座山岭,方遇一亭当道,上面有红油漆写的大字——雪窦山。过一亭叫“隐秀”,小亭荫蔽在茂密的杉树中间,清脆的溪流声从亭下走出山去。过一亭叫“寒华”,有很多游人的题字、题诗。与“寒华亭”相对的,还有一“漱玉亭”,亭旁有泉,泉的洞穴虽然很小,但是可以从中汲水,喝起来很甜。又过一大亭,正当进山的路口,把山路分成两个支径。从右边转入,道中的桥上建着个亭子,叫作“锦镜”。亭的下边是一圆形的水池,直径有十丈多,周围都栽种着海棠,花开时节花影投在池水中,光彩灿烂,看上去像绣锦,亭子就因为这个得名。

  作者以亭为线索,写山中所见,万象纷呈,诸景毕现,却不显零乱。所记雪窦亭、隐秀亭、寒华亭、漱玉亭、锦镜亭等,或当道而建,或隐于杉林,或筑于岩上,或覆泉而建,或因桥而造,位置不一,各占其胜。因此,写亭也就是写景。作者抓住每个亭子的特点依次写来,一幅幅风景图画随之展现,而作者情在山水,敝屣功名的志趣,也可见一斑了!

上一篇   下一篇
 

检察日报社简介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采编人员
正义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 1998-2008,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