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江北岸,我遇到一个青年战士,他今年才二十一岁,名叫马玉祥,是黑龙江青冈县人。他长着一幅微黑透红的脸膛,稍高的个儿,站在那儿,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粱那样的淳朴可爱。”柞树青青的五月,我来到青冈,缅怀魏巍先生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主人公——青冈籍英雄马玉祥。
马玉祥1931年2月生于黑龙江省中南部的青冈县祯祥镇吉兴村,1947年7月离开家乡参军,先后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抗美援朝。1958年转业,2008年4月逝世。
“1951年春,著名作家魏巍将马玉祥深入火海勇救朝鲜孤儿的事迹写入《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当年4月11日在《人民日报》头版发表。从此,‘最可爱的人’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代名词,马玉祥也成为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在马玉祥纪念馆,陪同我参观的青冈县检察院检察长刘景江向我介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3400字的文中,单独描写马玉祥的有941字。作家魏巍与马玉祥两位老人彼此挂记,先后见面11次。这里也是青冈县检察院干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每当有新干警入党,都要到这里宣誓,向英雄学习……
1958年,马玉祥响应“转业地方、支援边疆”的号召,转业支边,前往当时被称作“老天无风三尺土,辽河开口没法堵”的内蒙古哲里木盟(今通辽市)工作。工作26年时间里,很多人问他:“你就是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马玉祥吧?”
每一次,马玉祥总是淡淡地说:“同名同姓的人多着呢,就算我参加过抗美援朝,但是那千千万万个志愿军战士中,绝不会只有一个马玉祥呀!”
有人不死心:“你说话的语气,你的精神劲儿,和文章里的马玉祥太像了。”
他不动声色地说:“我是在向英雄学习。”
抗美援朝中,他连续参加了第一至第四次战役,屡立战功。其中在1951年1月的汉江保卫战中,他被誉为“汉江南岸三勇士”之一。
然而在通辽的26年时间里,整个科尔沁竟没有人知道,他就是当年的“汉江南岸三勇士”之一,只知道他是个转业军人。
《谁是最可爱的人》肇因于一位年轻战地记者采访一位年轻战士。马玉祥回忆:“1951年春天,我在朝鲜参加第四次战役刚结束,当时连队进入阵地的时候是100多人,打了三天三夜,最后撤出阵地的时候只剩下我和指导员及弹药手3个人了,战斗非常惨烈。战役结束不久,魏巍到连队采访。当时什么叫采访我不知道,指导员说问你啥你就说啥,我说那行。但上哪去说呢?当时飞机在头顶上飞、轰炸、扫射。指导员说往山上去,那儿有松树。我们就到松树根儿底下,蹲在那儿了。魏巍问啥我说啥,魏巍问得特别详细,问到我们家,问我为什么当兵。我们在山坡的松树底下促膝谈心两天,魏巍记了好厚的一本子……”
马玉祥纪念馆展品中,有作家魏巍与英雄马玉祥的一间“情感小屋”,里面陈列着魏巍书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手稿拓印喷绘。一个方柱子的两边挂着两盏带有梅花和竹子的长筒灯,两侧醒目的对联是:“书林弹雨松峰常在战友情,作家英雄梅傲竹雅两相依。”
1987年,魏巍与马玉祥两位老战友阔别30多年后第一次见面。魏巍问马玉祥:“几十年你都不承认是我笔下的马玉祥,你是怎么想的?”马玉祥说:“先前,许多人问我是不是你书中的马玉祥,我说,天下重名的多了去。我不承认,是怕别人误会自己在捞取政治资本,要向组织索取什么。离休了,无官一身轻,再不承认就对不起那段历史,对不起长眠在异国他乡的战友亡灵了。我们38军是彭老总称之为‘万岁军’的英雄部队,我把这段历史讲出来,对逝者是个慰藉,对生者也是个教育吧!”魏巍闻之叹道:“高粱老了色更红啊!”
参观完马玉祥纪念馆,我们回到青冈县检察院,一楼大屏幕播放着干警们合唱的电影《长津湖》主题曲,歌声旖旎处,仿佛看到英雄们从漫天烽烟中走来,那气壮山河的形象在干警们的歌声中放大、再放大,顶天立地,浩气长存。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人民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