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绿海·风景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客乡新韵
· “别再蹭我的茶了”
· 青冈访问记
· 案管办的猫
 
正义网 | 返回检察日报首页 | 检察日报检索
上一篇   下一篇 2025年07月2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客乡新韵
龙澎

  

  

  

   东河戏观众 《赣南日报》供图

  在赣南山涧的一抹抹墨绿中,有这样一支族群,背负着千年燃烧的战火的沧桑,把纷飞的火红色渲染成靛蓝绽开在胸前和头顶,用勤劳的双手垒成一堆堆高大威武的堡垒。他们那沉甸甸的行囊中珍藏着自强不息的品质、来自中原古老的技艺,和心口相传的美食。一场场味蕾盛宴的漫漫迁徙,一段段古老技艺的动人传承,在江西赣州这座被誉为“客家原乡”的城市发展经脉中,包裹着历史的烽烟,次第上演。这支族群给自己起了一个谦逊有礼的称呼——客家人。

  那些静默、平凡、温柔的客家文化记忆,总是缓缓流入他们的梦中,渗入他们的心中。2023年,第32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客家宗祠祭祖大典在赣州市赣县区举行,来自全球28个国家和地区的150多个客属社团,5000余名客属乡亲在此共祭先祖,印证了“天下客家,根在赣县”的文化地位。

  莫听穿林打叶声,也曾吹过也曾打过一蓑烟雨,萦绕在客家文化头顶的那片天空,如今染上了一片检察蓝,用法治之光点亮、放大那抹光亮,让客家文化吟唱着新时代文化保护传承的凯歌,充满自信地徐行。

  1.

  台下人走过不再见旧颜色。那戏台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回荡在戏台上那熟悉的唱腔,和藏在老人床下的那几箱爬上霉菌的戏谱,一起埋进了历史的尘埃中。白鹿村的古戏台,雕栏上刻着的花朵迎着蛛丝儿孤独地绽放,那水袖起落间,曾有才子佳人、神仙魔佛的曲折故事,也有台下爆发出的热烈掌声和欢欣鼓舞的脸庞,就连当年路过的麻雀都知晓它屋顶的纹路,准确无误地停在凹下去的位置。

  台上朱颜改,台下旧颜已不再。老戏骨家里的饭桌上,啪的一声,老人在听到儿子质疑“现在还唱那过时的有什么意义”时,摔下了手中的筷子。那声音像极了当年回荡在戏台上密集的鼓点。这个曾响彻赣南大地的古老剧种,如今只剩下5位平均年龄78岁的老艺人。东河戏老戏骨在戏台上缓缓抬起手、熟练地甩起水袖、唱起腔调的一瞬,仿佛当年一样对戏路的熟稔……但望着台下空空如也的观众席,越来越哽咽的唱腔再也无法唱下去。各种被年轻一代质疑过时的杂音充斥着它传承的天空。穿梭百年的古老唱腔,即将面临无以为继的考验。

  史料记载,大明世宗嘉靖年间,披红挂彩的状元郎骑马游街归来,白鹭村里的东河戏演员,要为他专唱一场东河戏,这部融合了高腔的激越,亦流淌着昆曲的雅致,又同时汲取了赣南采茶戏的精华,像极了几代传唱人波澜起伏的人生故事,在戏台上上演了三天三夜,余音绕梁,几日不绝。

  雕栏玉砌的戏台上下,朱颜竟都未改。台上,是一股股涌入东河戏圈子的粉嫩新颜学生传承者,台下,除了昔日涨红脸蛋叫好的观众,还多了一群练习融入东河戏动作课间操的孩子们。原来,面对东河戏传承系统性保护难题,赣县区检察院秉承客家精神中崇文重教的优秀传统,铺开这场新的保护传承大戏,为东河戏的传承保护开局破题。这支激情的办案团队历时一个月把脚步踏遍各个乡镇,蹚小溪、越山涧,逐一敲开26位民间艺人的家门,形成《东河戏保护专项调研报告》,揭示了“剧本遗失率高”“专业剧团解散”的残酷现状,以法律监督者的视角提出“建立专项基金”“将东河戏纳入学校美育课程”等10余项建议,从传承教育、财政支撑等方面破题,将保护传承大戏唱出彩、唱出新。在此推动下,区委专门研究东河戏保护传承工作,出台《赣县区保护传承东河戏实施方案》,文旅、财政、教育等11个部门的工作人员首次坐在一起,商议由东河戏非遗传承人、区文旅局、区文化馆、区歌舞剧团共同组建“非遗保护专项工作组”,对东河戏开展“剧本抢救、人才培养、市场培育”三位一体保护。

  只听见又是啪的一声,贡江之畔东河戏大剧院戏台上,那镁光灯忽然在漆黑中一打,光亮如昼。那光芒照彻粉妆玉琢的脸庞,清晰的轮廓和娴熟的动作,从容地迈着碎步,灵动的裙摆似云卷云舒,款款而来,就像在陈旧腐败的泥土中,冲破黑暗,不问宿命,绣口一张一合,吟唱如诗如梦的戏腔,如痴如醉,涅槃重生。东河戏从“活下去”到“火起来”,在赣南大地唱响新的传奇。

  雕栏玉砌俱在,朱颜竟未改。问戏将向何处去,恰似一颗新芽立枝头。

  2.

  衣裙褶皱一江水。那一袭竹衣在这位客家母亲精心装扮下,把乡愁小心翼翼地藏进身上的褶皱里,迎着晨曦的光束,在竹竿上晒起琥珀色光泽的豆衣,心里满是幸福的滋味。除了年迈的母亲,赣县区只有72岁的非遗传承人陈师傅掌握了这门手艺,望着晾晒架上泛着琥珀光泽的腐竹,眉头却越皱越紧:“手工腐竹卖不过机器货,包装上连地理标志都没有……”新兴市场的猛烈冲击,像是在奔跑中突然袭来的骤雨敲打在娇嫩的手工腐竹皮上。

  “学校的超市里摆放了各种各样包装的腐竹,虽然包装精美,但吃起来完全不是家里阳埠腐竹的那个味儿!”每一次踏上归校的旅途,小芳总是叮嘱母亲提前做好晒好,她说她总能透过腐竹淡淡的香气,看见泛黄的落日铺在母亲肩头,把那一张张薄如蝉翼的竹衣披在竹竿上宽厚的手掌。母亲就像是编织好独属于那一份家乡的诗,而她安心地携带着这包泛起褶皱的诗,更加安稳地迈向远方。

  “我希望咱们客家的阳埠腐竹可以走向全国,让更多的人能够品尝到专属于客家人的那一份心意!”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小芳在书店的心愿签上用娟秀的字体认真地落下这一行字。

  这一切,都被我们看在眼里。我们从此认识了小芳,听她说起独属于家乡的故事。终于,用客家精神中的自强自立精神去回应这场美丽的愿望,豌豆黄与检察蓝在坚守客乡非遗技艺的征途中邂逅了。办案团队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列着12项任务:地理标志侵权调查、质量标准论证、协会运行评估……这场守护浓郁豆香的攻坚战,正随着走访小组的足迹在乡野间铺开。田间地头、农户家、属地乡政府、腐竹加工协会、农业合作社等,只为打掉阻挡“赣县阳埠腐竹”这个品牌发展的拦路虎。针对技艺保护不当、品牌知名度下降、群众美誉度不高等问题,提出了加强传统工艺传承、规范统一包装、加大侵权监管力度等检察建议。

  一袭竹衣酿成诗。在检察蓝营造起的“检察+行政+合作社+商户”四位一体保护机制全面护航下,嫩黄的竹衣开始了一场华丽蜕变旅程。从摇篮到舞台,检察蓝推动营造了从生产标准到包装标识的完整规范保护体系,20余家侵权作坊得到清理,阳埠腐竹正品市场占有率提升至90%以上。如今,标准化生产的非遗工坊增至10余家,年产量突破50万斤,年产值超1000万元,带动了400余人就业。

  一份阳埠腐竹,包裹着一套专属的身份标识。传统工艺与时尚融入,年轻人抢着学手艺,传承百年的客家老手艺终于能放心传下去了。我们的法治护航,让这份客家技艺在现代社会中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3.

  这一年的冬日,许久不下雪的赣县区田野村镇飘着细雪,永安亭的飞檐上积着薄冰。燕子常年在斗拱下筑的巢,被积雪压塌了。76岁的罗阿婆裹紧蓝布头巾,颤巍巍地摸了摸亭柱上新刷的桐油,眼眶泛起红晕。明朝后,几代客家人的旅途,无论是进京赶考还是现代赴外地就业,往往从这座亭子开始迈开脚步,“永安”两个字寄托着所有送别者共同的期盼。

  去年腊月的场景又浮现在眼前。那时她如往年一样,当燕子刚刚筑好巢的时候,在亭边送孙女去外地上大学。那时候,由于建筑状况堪忧,燕子已经越来越少,亭子上的瓦片哗啦啦往下掉,碎瓷片差点砸中她孙女。几个路人见状,纷纷叹气:“这亭子怕是要人去梁空巢也倾了。”亭内那方清代碑刻早被雨水泡得发白,连“耕读传家”的祖训都看不清了。

  “阿婆,我们来看看老亭子。”去年冬天,几名穿检察制服的年轻人踩着泥泞进了亭子。阿婆正忙着摘碑刻边上长满的杂草。她的指尖轻轻触碰碑刻上的凹痕,抬头时眼里闪着光:“这是咱们客家人的根啊。”

  三天后,永安亭里摆开了圆桌。文物专家举着放大镜研究梁柱,人大代表摊开文物保护法,村民们端来擂茶。罗阿婆清楚记得,那天,检察官指着文件说:“按照文物保护法规定,政府得担起文物保护责任!”办案团队依法向属地政府制发检察建议,督促限期整改并制定永安亭保护方案。那天的热闹场景,令阿婆心潮澎湃。

  属地乡镇投入40余万元资金,对永安亭进行整体修缮,并引入古建团队,采用传统工艺更换椽木、重铺青瓦,修复碑刻,尽全力留存原貌,让这座距今数百年的亭子“古建新生”。

  三个月里,除了久未归来的燕子在亭子梁间的呢喃,还多了古建师傅们踩着木梯嘎吱嘎吱的声响。他们用的都是老法子——青瓦要选本地窑口烧的,椽木得是百年樟木,碑刻修复更不敢马虎,特地请来了村里被奉为“书法大家”的老人,躬着佝偻的背脊,先小心翼翼地拿着宣纸拓印,再用特制药水一点点清理。光彩久失、蛛丝满布的那口藻井和那像是断了翅的飞檐,就在师傅们的巧手下,渐渐恢复了旧日的神采。罗阿婆常端着热姜茶来看,见年轻师傅们跪在地上补砖缝,想起年轻时在亭子里送丈夫的光景。

  “阿婆,喝碗擂茶。”修缮完工那天,检察官给阿婆端来茶碗。新换的青瓦在阳光下泛着光,碑刻上的字迹重新清晰起来。罗阿婆摸着新刻的“永安”二字,突然听见身后阵阵山歌声。转头望去,几个穿校服的孩子正围着检察官叽叽喳喳,欢声笑语不断。暮色渐浓时,罗阿婆收拾起竹篮。临走前又望了眼亭子,微风吹拂下,檐角的铃铛摇摇晃晃,发出清脆的声响,仿佛在说:“永安,永安。”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人民检察院)

上一篇   下一篇
 

检察日报社简介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采编人员
正义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 1998-2008,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