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川西高原的晨光穿透云层时,两则消息在千里间传递着喜悦——“检察官阿姨,我考上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公务员了。”“张叔叔,我后天就去单位报到了。”收到微信的四川省绵竹市检察院检察官任苏萍和广东省广州市的企业家张清云都眼眶湿润了,这场跨越多年的司法救助与爱心帮扶长跑又一次收获了感人的“奖品”。
201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碾碎了绵竹市汉旺镇小芸(化名)一家的平静。爸爸在车祸中当场离世、妈妈双下肢瘫痪,只留下7岁的小芸懵懂含泪,六旬奶奶颤抖着扛起全家生计。法院判决的70余万元赔偿款,在肇事方无力履行的现实前化作泡影。低保金与老人微薄的公益性岗位收入,支撑这个家庭度过艰难时光。
2021年3月,绵竹市检察院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检察官梳理旧案时,又关注到了这个受害家庭的困境。小芸一家过得好不好?有没有走出困境?检察官带着牵挂走进小芸家中。
清冷的家中,小芸瘫痪的母亲蜷在轮椅里,奶奶的糖尿病化验单散落床头,墙上贴着小芸的“三好学生”奖状和大学录取通知书。交谈中,检察官了解到小芸一家的情况并不乐观,小芸每月仅有400元生活费。
“对于因案致贫的特殊困难对象,我们应当尽力帮扶。”检察官指导小芸填写了司法救助申请。经审查,小芸一家符合司法救助要求。不到一个月,检察官将司法救助金交到小芸手中。小芸母亲紧紧抓住检察官的手,流出了感激的泪水,她说:“这笔钱不仅能解决小芸的学费,还可以减轻家里的很多负担。”
2021年清明,回乡祭祖的广东省四川德阳商会会长张清云从“绵竹检察”公众号看到上述消息。这位从德阳走出去的企业家主动联系检察机关,次日便随绵竹市检察院检察官任苏萍、陈俊叩响了小芸家门。
逼仄的堂屋里,张清云轻轻翻开小芸已经卷角的笔记本,密密麻麻的笔记让他想起自己少年时在煤油灯下学习的日子,“孩子上大学的学费我包了,每月再加600元生活费!”
这份承诺持续了1460个日夜,每学期开学前准时到账的生活费、学费,加上假期里检察官送去的书包文具,都让小芸刻苦求学的心再坚定一分。节日时,她将手写的祝福卡片寄往千里之外……
小芸把资助款悄悄攒下一部分,给奶奶买了血糖仪和药物,把司法救助的故事写进大学文章和考试试卷,让更多人感受到司法温度。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格桑花绽放,小芸这个吃着“百家饭”长大的姑娘,毅然报考了四川少数民族地区的公务员,即将开启新的人生。同时,绵竹市检察院的案头,第37份司法救助回访档案正在生成。那里记载的不仅是司法责任,更是人间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