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版:明镜周刊·实务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出庭评议,以“去现场、庭上见”推动公诉能力提升
· 一次关于专业与信仰的修行
· 对公诉能力的“全面体检”
· 每一个案件都是一面镜子
· 让每次出庭成为法治精神的生动诠释
· 法庭就是公诉人的“赶考地”
· 出庭能力的提升永无止境
· 一场穿透司法实践的思想淬炼
 
正义网 | 返回检察日报首页 | 检察日报检索
上一篇   下一篇 2025年07月0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法庭就是公诉人的“赶考地”
最高检第七评议组成员、全国优秀公诉人、江西省南昌市检察院未成年人检察部主任 刘向的

  

  

  

  作为在公诉战线坚守已逾十五个春秋的检察人,这不是我首次担任庭审评委,但却是首次以最高检评议组成员的身份走进庭审现场。公诉人们翻动卷宗时指尖掠过纸页的沙沙声,已悄然叩开记忆的闸门——当年第一次出庭时,藏在制服下微微发颤的指尖,与此刻法庭上灼灼的目光在时光中重叠。法庭永远是公诉人的“赶考地”,而我们,都是带着法治信仰奔赴考场的答卷人。

  本次评审的几起案件中,公诉人展现的专业功底值得大写的赞。在某恶势力犯罪集团的庭审中,针对拒不认罪的犯罪集团老大,公诉人及时调整讯问顺序,从认罪认罚的集团成员入手,通过“是谁找你参与犯罪的”“谁负责安排人员和发放报酬”“使用的工具是谁提供的”等问题,层层深入讯问,强化了同案人的指证,有力排除了被告人的不合理辩解。

  庭审是观察司法实践的最佳窗口,也能充分体现公诉人对新型问题、热点问题的应对。在某网红直播诈骗案的庭审中,案外人对冻结的财产提出了权属异议。司法解释提到了在必要时案外人可以出庭,但对于具体的庭审流程并没有细化的规定。此次庭审专门设置了涉案财物处置的调查环节,“吃螃蟹”的公诉人与落座于辩护人席的案外人的诉讼代理人,围绕善意取得制度的适用、平台的监管职责、犯罪成本如何认定等焦点进行了精彩交锋。

  同样使我触动的是公诉人在庭审中展现的共情力。某涉未成年人聚众斗殴案件,将“预防就是保护,惩治也是挽救”的原则贯彻得淋漓尽致。公诉人对涉案的三名未成年人根据其自身家庭、成长背景等情况分别制作了帮教档案,全面深入地进行社会调查,制定个性化帮教计划,致力于对其行为矫治;庭审中,公诉人对三名被告人开展了有针对性的法庭教育,语气平和却又切中要点。“在人生的岔路口摔了跤不可怕,可怕的是忘了回家的路。法律不是要折断你的翅膀,而是想帮你把歪了的航线扳正……”伴随着公诉人的谆谆教导,被告人当庭表示认罪悔罪,有人眼角泛红,有人当场潸然泪下。

  法槌落下的余音还在法庭回荡,我看见公诉人席上那些挺直的脊梁——他们用专业丈量正义刻度,以温情守护司法温度。从青涩到从容,变的是庭审技艺渐至炉火纯青,不变的是那份对法治信仰的初心如磐,在每一次庭审交锋中,让公平正义可感可触。

上一篇   下一篇
 

检察日报社简介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采编人员
正义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 1998-2008,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