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版:明镜周刊·实务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出庭评议,以“去现场、庭上见”推动公诉能力提升
· 一次关于专业与信仰的修行
· 对公诉能力的“全面体检”
· 每一个案件都是一面镜子
· 让每次出庭成为法治精神的生动诠释
· 法庭就是公诉人的“赶考地”
· 出庭能力的提升永无止境
· 一场穿透司法实践的思想淬炼
 
正义网 | 返回检察日报首页 | 检察日报检索
上一篇   下一篇 2025年07月0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一次关于专业与信仰的修行
最高检第一评议组成员、全国优秀公诉人、湖南省宁乡市检察院一级检察官 陈娟

  

  

  

  截至6月中旬,最高检第一评议组完成了北京、山西两地的出庭评议工作。对我而言,这是一场跨越地域的“公诉实训课”,让我在他人的光芒中看见职业的高度,在自我的反思中丈量能力的刻度,更在制度的变革中触摸庭审实质化的时代脉搏。

  每位公诉人的法庭表现都是一面折射职业精神的棱镜。他们以各具特色的庭审风格,共同勾勒出新时代公诉人的立体画像:既有对法理的精研细究,也有人性温度的自然流露,更有对公平正义的永恒追寻。

  “共情型”公诉人在法庭教育环节,以“每个家庭都不完美,但爱以不同方式呈现”的温情话语,为未成年被告人点亮回归之路;“学者型”公诉人在法庭辩论阶段,凭借扎实的证据链条、严谨的法律适用和缜密的逻辑推演,将复杂案情抽丝剥茧;“攻坚型”公诉人面对被告人当庭翻供,以追问锁定关键事实,揭露矛盾击碎侥幸心理。风格虽异,内核如一——理性平和、客观公正的司法品格,始终是每位公诉人最鲜明的职业底色。

  观他人之长,更需照自身之短。当优秀公诉人的庭审表现化作“能力坐标系”,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素养。

  在专业知识储备层面,面对新型犯罪的“科技+法律”双重挑战,我能否像“学者型”公诉人那样主动突破知识边界?在庭审把控维度,我是否对每起案件都围绕犯罪构成与争议焦点构建起严密的指控体系?在应变能力方面,面对非法证据排除申请、当庭翻供或证据突袭,我能否熟练运用规则妥善应对?这场“以他为镜”的深度检视,让我深刻领悟“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的成长真谛。

  置身评议现场,我深切感受到庭审实质化改革正重塑检察履职新范式。在多起案件评议中,我们发现,优秀公诉人早已将举证质证从“流水账”升级为“情景剧”——在利用AI侵犯著作权的案件中,利用检察技术勘验检查还原作案过程的视频上了庭审,将代码转化为可视化证据链;在故意伤害致人死亡案中,申请鉴定人出庭作证还原死亡原因,破解了鉴定意见的专业性壁垒。这种“证据叙事”的发展与革新,让法庭成为检验证据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的“试金石”,也倒逼检察人员从源头夯实案件质量根基。

  出席法庭支持公诉,是光荣使命,更是厚重责任,唯有不断提升,锤炼本领,才能让案件质量经得起庭审的终极考验,让法庭成为司法公信力的最佳展示窗口。

上一篇   下一篇
 

检察日报社简介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采编人员
正义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 1998-2008,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