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汤维建
食学教育(下称“食育”)对于提升全民健康素养、预防慢性疾病、培养良好饮食习惯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面临着膳食结构不合理、超重肥胖人数快速增加、慢性病低龄化等问题,这些问题与公众缺乏科学的膳食知识、不合理的膳食结构、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密切相关。因此,推动食育工作立法进程,将食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
食育法律缺失带来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缺少食育法律,导致食育工作在资源、政策、设施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法律地位不明确。食育作为提升全民健康素养、预防慢性疾病的重要途径,其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在我国现有的法律体系中,食育的法律地位并不明确。这导致食育工作在教育行政和市场监管等多部门交叉管理中缺乏明确的指导和规范,工作难以有效推进。
其次,政策保障缺位。尽管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关于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但针对食育工作的具体政策仍然缺位,食育工作的目标、内容、方法等缺乏明确的指导和规范,使得学校、家庭和社会在食育工作中无所适从。而且,由于缺乏政策保障,食育工作的效果也得不到充分保障。实践中,食育工作的师资团队相对薄弱,专业的食育师和营养师数量严重不足。在实际教学中,承担食育教学任务的多是体育教师、班主任、校医、生物教师或科学教师等,他们往往缺乏专业的营养学知识和食育教学经验。
再次,食育工作落实不力。由于食育法律地位的不明确和政策保障的缺位,食育工作落实不力。一方面,学校等教育机构在食育工作中的责任和义务不明确,导致食育课程难以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师资培训跟不上、教学设施配备不足,也没有系统全面、通俗易懂、形式活泼的适合小学生的食育类教材。学校在开展食育工作时缺乏统一的教学标准和内容,难以保证食育的质量和效果。另一方面,家庭和社会缺乏有效的参与机制和平台,在食育工作中参与度不高,全社会难以形成共同关注和支持食育工作的良好氛围。
由于缺乏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食育工作难以形成持续、稳定的发展态势,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对健康教育的迫切需求。食育工作开展不好,公众对营养健康知识了解不足,难以形成科学合理的膳食结构和健康的饮食习惯,从而影响全民健康素养的提升。
食育立法的目标和框架
为了推动食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和全民健康素养的提升,建议国家加强食育立法工作,明确食育的法律地位和政策保障,为食育工作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持和政策引导。
第一,食育立法应以提升全民食学素养、促进健康饮食习惯的养成、保障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为核心目标。在制定食育法时,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科学性原则。食育立法内容应基于科学的膳食知识和营养学原理,确保食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二是全面性原则。食育立法应涵盖食育的各个方面,包括食物知识、饮食文化、健康饮食实践等。三是实践性原则。立法应注重食育的实践性,鼓励学校、家庭、社区等多方参与,将食育融入日常生活。四是强制性原则。对于学校等教育机构,应明确规定其开展食育的责任和义务,确保食育的普及和落实。
第二,食育立法的框架和内容应包含以下内容——
一是食育定义。立法要明确食育的定义、目标和适用范围。明确食育立法的适用范围,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等各个层面,涵盖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以及社会公众的食育活动。立法规定食育的具体教学内容,包括食物知识、营养学原理、食品安全、饮食文化、健康饮食实践等。
二是食育体系与课程设置。将食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幼儿园到中小学逐步开设食育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设计针对性的食育教学内容。明确食育课程的教学大纲、最低课时要求,确保食育教育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在课程中培养学生全面的食学素养。
三是食育机构责任。明确政府相关部门(如教育、卫生健康、市场监管等)的职责分工,建立多部门协同机制,共同推进食育工作的实施。明确学校等教育机构在食育中的责任和义务,包括课程设置、师资培训、教学设施配备等。
四是经费保障机制。政府应加大对食育工作的投入,建立食育工作的经费保障机制,确保食育课程开发、师资培训、教学设施配备等方面的资金投入,为食育的普及和落实提供有力保障。
五是师资培训机制。加强食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培训,设立相关专业或课程,为食育工作提供充足的师资力量。对学校管理人员、食堂从业人员、教师等开展定期的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知识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确保食育工作的有效实施。
六是社会参与机制。鼓励家庭和社会各界参与食育活动,编制家庭餐饮实务指南,引导家长参与食育活动,培养孩子健康的饮食习惯。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参与食育工作,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的食育工作格局。
七是监督和评估机制。建立食育工作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对学校、家庭、社会的食育工作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不断提升食育的质量和效果。
第三,加强食育工作立法的同时,还需要加强食育工作的宣传。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宣传食育工作立法的重要性和意义,创新食育形式,提高公众对食育的认知度和参与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支持食育的良好氛围。此外,还要加强执法力度,确保食育法律法规得到有效执行。
(整理:本报记者周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