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养老工作中积累的好经验之一就是要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高位部署推动,自上而下,多方联动让百姓收获更多幸福感。未来在“老有所养”上如何持续用力?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疾控局原党组书记、局长王贺胜建议走好“党政主导、社会支持、百姓参与、市场配置资源”的路子。王贺胜认为,没有政策规划先行,就不会有正确的发展方向。同时,相关政府部门要连网成片地积极协同社会力量发展养老事业。持续优化准入标准,强化管理监督。老年人住所生活圈里的人最清楚老年人需要什么,因此,王贺胜建议推广养老服务“时间银行”等积分制志愿服务。“志愿者可以通过为老年人提供服务,获取积分,未来自己有养老需求时还可以使用积分。这样能够充分调动普通大众关心老年人,参与养老志愿服务的积极性。”此外,王贺胜建议加快智慧养老信息化平台建设,通过大数据汇聚线上线下资源,精准对接养老服务需求和供给。尤其在农村地区,医疗资源有限,推广智能穿戴设备可以缓解基层医务人员不足问题,更精准感知老年人的需求。
●加快实现农业适应极端气候相关技术的突破,有利于稳固我国粮仓根基。对此,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委、湖北省委会主委王红玲建议,提升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具体来说,一要完善由行业管理部门、灾害防御重点单位、专家团队等多方参与的会商机制,加快编制农业极端天气灾害风险“一张图”,实现天气、土壤、水利、农情数据实时共享。二要提升农业气象试验站监测预警能力,完善国家级、省级农业气象服务中心建设。三要完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推进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四要开展耐高温、耐涝渍、耐低温等适应极端气象条件的种质资源开发与利用;加强动物防疫和重大病虫疫情田间监测,完善动植物疫病监测防控体系。
●国家储备林建设是维护国家木材安全、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科学开展国土绿化、着力提高森林质量的重要抓手。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中央委员,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林金星建议,首先,要强化国家储备林制度体系建设。将国储林项目上升为重点专项工程,自上而下建立一套包括项目立项、设计、招投标、苗木采购、施工管理、竣工验收等全过程的管理机制。其次,继续增加财政资金投入、多次投入,规范管理资金,以适应国家储备林生产的实际需要。再次,提升国储林建设经营主体的要求。由大型国企作为实施主体,进一步完善国家储备林项目库管理系统,制定细致规范的准入标准。
来源:《人民政协报》 张子璇/整理